體育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合作與競爭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要把體育教育僅僅看作是運動的教育,而是要把運動作為一種載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師生平等關系,營造寬松的教育氛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
在體育教學中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下,認知、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學練效果處于最優化,使學生能應對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
二、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體育教學為契機,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他們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獨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實行自我監督,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作為體育教學,因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上籃,由于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
三、以體育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識
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由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學環境的干擾性、教材的難易性、身體素質的差別性和組織教法的多變性,以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無不影響著體育教學。在追求效率和運動負荷、練習密度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動作要領,把握正確的練習方法,讓學生感到體育課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體育活動,使其認識到個體的差異,培養堅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識。
四、正確理解體育教學的目的,多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以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促使其健康成長
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得到別人的表揚,成長中的學生更有此心理。有這么一個事實大家都知道,學生最喜歡進游戲廳,究其原因,除了社會綜治不力、學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照顧不周、學生有零用錢和空閑時間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是:游戲機里多的是贊賞、表揚之類的極富挑逗性的言語。如“你不愧為英雄,你真棒,好樣的。衷心祝賀你,還愿挑戰嗎?”所以學生在游戲機上能品嘗成功的快感,享受贊譽聲。這個事實從反面說明,學生特別是較差生,在學校得到的贊賞、表揚太少了。所以作為體育教師應正確理解體育教學的目的,多表揚學生,以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促使其健康成長。
一個階段考試過去了,對于成績好的學生,當然要表揚他們,他們的心理得到滿足和平衡。可是對于成績差的學生,該怎樣“表揚”他們呢?人都有一些閃光點,都有一些特長。體育教師在從事體育教學時可以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表揚他們。例如,組織籃球賽,讓他們在球場上一展風采;組織小型田徑賽,讓他們龍騰虎躍……不但可以消除學生那種朦朧的哥們義氣的群體意識,而且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滿足與平衡,有了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心理就會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對中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已是當務之急?,F代中學生們知道的東西多,知識面廣,主觀性強,對他們講大道理作用不大,只有結合實際跟他們講道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體育教學就具有理論聯系實際這一獨有特點,作為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體育教學這一陣地,在進行體育課教學時,有預見性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