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來影響人的心理素質,以推進入的全面均衡發展,而音樂教育則是其中一個看效的手段,可以說它是一種概括性很強而又相當抽象的藝術學科。同時,音樂本身又是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體驗與想象、情感與理智、活動與思維的統一體。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一、音樂教育能提高學生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指一個人具有的各類學科的知識水平及運用這些學科知識的能力。文化素質教育除了專業教育以外,還應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使人們具備本專業以外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及文化藝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修養。而音樂藝術綜合性強、知識面廣,既有內容廣泛的文學、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規范和發聲、情感表達等技能訓練,表達了涉及社會、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音樂傳統,總是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形態緊密相關的。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學生可以體會到一個國家與一個時代的音樂流向文化導向,從而大大增強音樂欣賞能力,擴大知識面。在學校中,文化素質教育實際上是通過語文、歷史、地理、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來實現的,并且通過音樂教育與這些課程協教學來提高學生文化素質。
二、音樂是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育是通過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給人以美德教育,從而達到培養人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發展審美感情,影響人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在美育教育手段中,音樂藝術具有強有力的感染力,并為古今中外大家所共認,《樂記》中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列寧也認為:“音樂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有利工具。”因此,音樂能直接地、迅速地通過高低抑揚有度、緩慢輕重有節的音響(即旋律美、節奏美、音色美、和聲美)傳進學生的耳朵,使之喚起美的感覺,引起心靈上的共鳴。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幫助他們形成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一首鋼琴協奏曲《黃河》,無論是從藝術創作角度和演奏技巧上,還是從思想內容和教育意義上講,足以讓人精神振奮,熱血沸騰,從中領略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進而激發自豪感。
三、音樂教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個性的培養
音樂教育具有怡情健身之功。一方面,音樂教育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愉悅性情,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音樂刺激大腦中樞神經,使人的身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如激素、酶等產生抗疫勞、助消化、降血壓、調整神經等作用。真可謂“一生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有可保養心性,提升精神境界,有益于身心健康”。難怪元代名醫朱震亨發出感慨:“樂者。亦為藥也。”另一方面,音樂也能使人得到積極的休息。“不會休息的人不會工作”。休息有多種方式,結合自己愛好的音樂、有興趣的活動就是一種積極的休息。除此以外,音樂教育也有利于培養人理想的個性。實踐表明,人的氣質有很大可塑性,后天生活環境對人的性格、氣質影響很大。音樂教育對不同體質的人可以進行不同的教育。如對活潑好動的人,讓他多聽多唱比較安定、莊重的樂曲,以克服其傲慢的特點;對于不好動的人,讓他多聽比較活潑的音樂。以克服其保守的特點;對于容易暴躁的人,讓他多聽溫柔和諧的樂曲,以克服其粗魯的特點;對于過分膽小的人,多讓他聽激烈雄渾的樂曲,以克服遇事退縮不前的弱點,等等。有學生從中受益匪淺:“和音樂交朋友交流思想使我更加沉著、精神專注,對心緒很有幫助。”可見音樂教育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人的性格、情趣、個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