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留守高中生尤其顯得重要。這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個人認為語文教師有更多可利用的因素方便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試以本人所教學生為例,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談幾點我個人嘗試的體會。我認為,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滲透這幾種心理健康教育:自信、樂觀教育,勤奮、上進教育,生命、意志教育,社會、競爭教育等。
關鍵詞:語文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我所面對的大多是農村留守學生,他們有其特殊的成長經歷,他們在家庭里接受的大都是隔代教育,加上他們這一階段的成長心理正處于轉型時期。所以,更需要對他們進行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現行的課程結構里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開設,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我根據我校高中學生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有意識地將以下幾種心理健康教育自覺與學科教學聯系起來滲透進去。
一、自信、樂觀教育
通過平時的教學觀察,我發現相當一部分留守學生,心里很脆弱,容易受到打擊,自信不夠,甚至自暴自棄。我們應該教育他們正確面對挫折,正視失敗。在各種困難面前,不要喪失信心,要勇敢地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教育他們要學會展示自己,而不要過多地強調謙虛教育。比如,有些學生回答問題站起來頭埋得很低,聲音放得很小,生怕出錯,生怕丟面子。至于要他們主動提問,更加不可能了。
見此情形,我就借機教育鼓勵學生,我說了幾個理由:首先,你根本沒有犯錯,不是來接受老師批評的,不需要低頭,一定要“高昂著自己高貴的頭顱”,這不是一個“拋頭顱,灑熱血”的時代,所以不要怕。(學生笑)這樣在玩笑中學生就很容易接受教育。其次,被“點將”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一個班幾十號人馬,往往運氣好的才會抽中,你就多一次鍛煉的機會,賺到了。為什么不好好利用機會?再說,往往聲音越小,越要讓別人使勁聽,反而會引來越多的“目光”,實際上還“別扭”一些。所以,經過分析,回答問題聲音一定要大,減少“回頭率”,這樣也不會難為情。再次,不要怕出錯,因為大家都彼此彼此,不相上下,萬一別的同學笑你,你就當你很會制造幽默,那么這個知識點你就不會忘記了。經過我的多次鼓勵,這些學生慢慢開始“活”起來了。他們學會了樂觀,也自信起來。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币粋€人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難免會遇上各種各樣不如意的事情。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掌握、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
二、勤奮、上進教育
時代進步了,社會發展了,物質生活豐厚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越來越多的“家長”打工了,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大都是由祖父母教養,是“手中寶,心中肝”。對他們是寵愛有加,生怕吃一點苦,受一點累。對他們提出的各種要求,盡量毫無條件地全部滿足,生活上為他們提供各種盡量優質的服務,物質上為他們提供盡量優厚的條件。因為農村的一些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不高,再加家里身強力壯的勞動力都打工了,家里干農活的擔子重,所以,小孩的教育就成了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只要小孩不哭不鬧不耽誤工夫,就讓放任自流。學習上,不催促養成做作業的習慣;生活上,不讓小孩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甚至連吃喝拉撒都由“家長”操辦。久而久之,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主要的是人變懶了。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苦事情,他們連一些基本的生活小事自己都處理不好,當然更怕學習上的麻煩了。
而且,這個時期,高中生處在心理叛逆期,有些學生不把家長、老師的話放在眼里,甚至還背其道而行之。我注重收集離學生們“近”的事跡去教育他們,讓他們在聽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他人。我想,在語文教學中,這也是一種延伸、拓展,一種聯系實際生活的思維方式,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三、生命、意志教育
現在的農村留守高中生,存在一些變態自尊,過度敏感,嫉妒報復心理強,輕視生命等現象。有時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居然在校園里出現打架斗惡等暴力事件,他們不懂得尊重生命,意志薄弱。需要我們平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適當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比如:學習班固的《蘇武傳》,就可讓學生在《蘇武牧羊》的樂曲聲中感知蘇武的頑強意志。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19年,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類似的教育素材在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利用。
學生最忌諱空洞說教,最討厭動輒以大道理教訓人。我們不如讓事實說話,讓學生在讀、看中用自己的眼睛、心靈去感受世界。我們也可以靈活采取多種手法,如,通過新聞故事回放,讓學生了解身邊的人和事;通過視頻、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生活;通過音頻,讓學生自然、心靈的獨語。我曾播放5.12大地震的視頻,學生明白了生命的寶貴,也明白了要坦然面對苦難。
四、社會、競爭教育
現實社會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惡。學校的教育不會培養學生去從惡或從假,但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具有應對假、惡、丑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時代,讓學生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還要學會處理和周圍人的人際關系,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系要相處融洽,這樣能減少心理煩惱,更好地學習和生活。所以,平時教學生要學會處事,一定要有積極、負責的態度,學會吃苦,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自我中心”。
我校學生農村留守該子多,大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唯我獨尊。我們要幫助他們克服自私心,讓他們學會寬容、理智謙讓、活潑開朗,如教《廉頗藺相如列傳》讓他們明白嫉妒是沒有好處的,要學會禮智謙讓,不能只從個人的利益去想。有些學生總是認為老師有偏見,我總是利用“見面課”讓學生樹立一種競爭意識。我的道理是:從某種角度說,天下沒有一個不偏心的老師。(學生嘩然)我解釋:今天第一天跟大家認識,班上沒有一個跟我是親戚朋友關系,我也沒有事先認識、了解過任何一個同學。也就是說,大家是同一起跑線,大家一起奮斗也一起競爭,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同學都可以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華,爭取出色的表現。我向來不完全以課業成績論英雄,如果一個人能在包括學習在內的方方面面有所表現,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那么,同學和老師一定會肯定他付出的汗水。哪怕是以前表現不夠好的同學,也可以借機改變自己。也許一段時間后,老師、同學會為某些同學的汗水感動,并深深地記下了他的名字,甚至表揚他。這就是他的一個小小的成功,一次尋找自信的機會,也許就是他改變自己人生的一個契機。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老師天生不是偏心的,可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有一些人讓老師和同學喜歡?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我總是這樣將心比心地去教育學生,要把自己的思維放寬放大,要有關注社會的眼光和敏感,才能在大社會大世界中有所作為。
無論是自信、樂觀教育,勤奮、上進教育,生命、意志教育,還是社會、競爭教育,都不是僅通過一兩次滲透教育就能奏效的。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適時地進行教育??梢栽谄綍r的課堂“扯談”中,在平時和學生的課間聊天中,可以在與個別學生的交談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