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事例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我在十幾年來的教學中也越來越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示其數學學習水平。只有把數學體現在生活中才有活力和熱情,才能把書本上的數學問題變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課堂配置生活原型
學生的生活原型是原始的、粗淺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準確的、不科學的,但卻是十分難得和可貴的。《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的”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屬于思維層面的“現實”。這就意味著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善于利用小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根據教材需要配置生活原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先讓學生回想并討論兩種物體運動的情況,然后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從時間、地點、方向、運動結果等四個方面進行現場演示,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相遇問題中同時或不同時;同地或不同地;相向或同向、背向;相遇或相距等重要數學術語的含義。
又如鞏固10以內數的認識與加減法時,我以“愉快的旅程”為課題,以學生最喜歡的“慶祝生日”點蠟燭活動為線索,回憶自己過了幾個生日,每次點幾根蠟燭。以此加強對1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要求學生用10以內的數字說一句話,如我家的電話號碼是4239746,遇到火警請撥119,遇到困難請撥110,遇到疾病請撥120等。這樣,使學生從一年級起,就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創設情景,參與實踐
小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參與實踐。我們在教學時,經常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并要求學生發表學習心得,上臺演講等。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實踐,教師必須給他們提供參與機會,凡是學生能實踐的,都讓他們親自試一試,做一做。這樣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人中,我設計了以下情景:“如圖(圖略),A、B兩鎮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學,經費已有著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為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鎮人希望建在C處,B鎮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鎮距離都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后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教師因勢利導地說:只要我們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同學們聽后,紛紛動手,一會兒就有答案了,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三、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練習題
“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與“用”之間的橋梁,把練習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在設計有關數學練習、作業的時候,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相關的練習題和作業題。
例如統計一下本班學生身高情況;制作年歷表;計算自己房間的面積;交流節約用電的方法;量度自己一步的跑離;到超市購買指定千克數的水果……總之,教師在設計數學練習或作業時,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又不拘于教材。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常識數學化;另一方面讓學生自然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實踐證明:數學應用于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要教師積極地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