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曾熟知這樣一個事實:有一只主人養在籠子里許多年的小鳥,當主人把它放飛時,它雖長著豐滿的羽毛,卻再也飛不起來了,成了一只陸地鳥。
以往我們是否也充當過這樣的主人角色呢?為了給學生最大的關懷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呢?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們應反思我們的教學了。
我認為我們不能只奉信教育家、學者的觀點不放手,而應是大力提倡質疑問難,提倡爭辯,允許學生提出不同見解,任憑學生思維的睿智迸濺出創新的火花。同學們研讀毛澤東的《菩薩蠻大柏地》這首詞時,有同學說:“詞中‘裝點此江山,今朝更好看’在今日我看得改改了。”教室立即沸騰。有找資料反駁的:“更好看,就是對人民革命戰爭的高度贊美,是對‘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用鄉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充分肯定。”有同學堅持:“從現在‘和平、穩定、發展’的角度應重新考慮了”。有同學支持,如果在今夕作此篇應改為:“未有此裝點,今朝更好看。”這課堂真讓我意識到學生真有見地。不能以我為權威捧著教學參考書中專家、學者的思想不放手。課堂上學生就是專家、學者。任憑學生思維的發展,給他們創設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發展的平臺。
說到專家、學者不由使我想到一堂寫作活動課——為班級寫條幅。為能把自己的成果掛在班級的墻壁上,同學們各個激動,臉上充滿自信的神情。有揮筆寫到:“少逸、老苦”,簡潔明了。有潑墨:“雨后看到的天空是最藍的,努力后得到的果實是最甜的”,文采飛揚。有吟道:“此時盡開顏,日后泣無聲”,形象、蘊含哲理。他們不就是哲學家嗎?只要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空,他們的思維就會馳騁萬里,直上云霄。
只有給學生以自由的天空,學生想象的翅膀才能振翅高飛,居高臨下,俯瞰全文,以全新的思想審視課文,發現未觸及的領域,去開拓、去創造。在與學生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我讓學生推薦今天的作業。有一位學生竟然給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任務:設想竺可楨如果是當今一位物候學家,會有什么新發現呢?(這一點我都沒想到)課下同學們查資料收集信息,并結合自身的生活觀察,想到“人為因素”這一影響物候現象的因素。當同學們把寫有這一因素的作業交給我時,更增加了我的信心,不能束縛學生的手腳,給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任其有創意地學習。
教師也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統籌安排,不能只管放飛,不管飛向何方。在賞讀《詩詞五首》時我引導學生:詩抒情,根據你的認識,詩可抒哪些情?思鄉、愛國之情、相思之苦、離別之愁緒……課外收集抒發這些情感的名篇,下堂課課上交流。這樣用一根繩牽住學生,不至于讓學生課下漫無目的地去收集。
放松束縛,讓學生飛到課外,學生的空間更廣,獲得的收益也會更多。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之前,我帶學生到大自然中(我們身在林區,大自然就是得天獨厚的學習文本)學生獲得了新的感悟:原來科學就在我們生活中。剛剛睜開眼的小草告訴我們:春天來了。紅紅的晚霞對你說:明天又是好天氣。只要你放手,學生的潛能就得以釋放。
由此看來,當你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語文空間,任其高飛,你的“小鳥”的思維就會思接千載,視通寰宇。于是就會“搏擊長空,振翅高飛”。當有那么一天,你的這些可愛的小鳥遠你而去時,你一定會欣慰地看著他們從你的視線中消失……那時的天空不就是最藍的,心情不就是最甜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