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不久前,小沈陽在做客江蘇電視臺的時候因方言的不慎脫口而出導致了現(xiàn)場尷尬的場面。由此想到普通話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的重要性。這里講講自己的些許看法。
語言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其交際性,當“地球村”走進我們的生活時,毫無障礙的便利交際顯得愈來愈重要。一個普普通通的市民坐上個把小時的飛機就可以到海邊度周末,一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手藝人可以常年在上海、北京打工,一個公司職員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跳槽到廣東、深圳的大公司等等,但所有這些,沒有普通話這張通行證可就行不通了。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
我國歷屆政府一貫注重普通話的普及工作。而教育部語用司也明確指出“學校是普及普通話的基礎陣地”。學校普及普通話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社會普及普通話和提高全社會普通話應用水平的根本途徑。最近,國務院批轉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師范院校要繼續(xù)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guī)范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把普及普通話納入培養(yǎng)目標、納入專業(yè)技能訓練、納入學校管理常規(guī)、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普通話的運用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事,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學習中更顯得重要。
一、歷史教學中普通話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歷史知識
歷史教學中首先要求使用歷史教學語言,而歷史教學語言中的歷史專業(yè)語言是歷史學科的專門用語,這些專門用語是由歷史基本概念組成的名詞體系,每個詞都有其特有的定義域,是不能隨意使用的,它對普通話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話的發(fā)音是否得當,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有時甚至會鬧笑話。比如,對于“黃河尚有澄清日”一句,某地教師讀起來別人會聽成“王(黃)和(河)尚有成(澄)親(清)日”,不知道的還以為和尚要還俗結婚了。除歷史術語外,歷史專業(yè)語言還包括一些歷史習慣用語,如指著歷史地圖說方位時,不應用方言說“上邊兒、下邊兒、左邊兒、右邊兒”,而應說成“東、西、南、北”。所以教師應注意糾正方言中與普通話不同的發(fā)音,而應該利用普通話的歷史專業(yè)語言進行歷史教學,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歷史教學中普通話的使用可以給學生以文明的教育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要教給學生的是激起民族自豪感的、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從而更加熱愛中華民族;是引起學生沉思的中國近代屈辱史,以激起學生為祖國不再重蹈覆轍而努力學習;是讓學生驕傲的中國現(xiàn)代騰飛,以激勵學生樹立更加遠大的目標并為之奮斗。
在這樣的知識與文明的傳授中,教師的普通話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與素質,關系到學生走向社會的適應能力及謀生能力。例如,在講到慈禧太后這個歷史人物時,有的歷史教師為了突出其反動賣國的“壞”,順口講出一句方言“慈禧這個老娘們,她奶奶的真壞”,這樣的話經(jīng)常在課堂上出現(xiàn),學生長期耳濡目染,這些粗俗的語言也會不自覺地帶到社會上,而在人類文明日益前進的今天,哪一個單位,哪一個群體愿意接受一個素質修養(yǎng)低劣的青年呢?相反如果用普通話“慈禧太后這位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人物,該怎樣客觀全面地去認識她呢”?這樣一方面教育學生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一分為二地分析,要客觀討論;另一方面,普通話的使用也對學生進行了文明教育。
三、歷史教學中普通話的使用可避免廢話的出現(xiàn)
恩格斯曾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jīng)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因此,教學語言的表述力求言簡意賅,干凈利落。課堂上說的話應該是加一句嫌多,減一句嫌少。只有這樣,講課才能絲絲入扣、言必有中。而使用方言很容易出現(xiàn)“官腔”“訓話腔”,如“這個問題嘛…一啊……懂不”“這個這個……”長此以往,積勞成疾,使豐富而有意義的內容,失去它應有的光彩。記得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些廢話,一句一個“啊”字,兩句一個“是不是”,使學生聽得不耐煩,要么數(shù)老師說了多少個,要么打瞌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后來。講課時我力求語言的精練以及語速的適中,使學生意識到大腦要高度集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重要的知識,教學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歷史教學中普通話的使用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
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如果學生長期受著方言的影響,語言的表達易出現(xiàn)誤區(qū)。對學生的思維、視野、知識面的拓展都無疑是一種阻礙。比如敘述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描述歷史人物的形象,闡明歷史概念的特征,揭示歷史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以及組織教學等,都需要使用普通話的歷史教學語言,否則不利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甚至因聽不懂而不理解。
總而言之,在歷史教學中普及普通話是對政府普通話普及工作的支持,也是提高教師自身修養(yǎng)的必要手段,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大勢所趨,是人心所向,相信隨著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手段現(xiàn)代化程度的提高,掌握和使用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在校園乃至全社會普及普通話和提高普通話應用水平必然成為歷史潮流。我們有理由相信,普通話在歷史課堂中的使用會使走出課堂的學生更加適應于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