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生進入寫作階段后,“寫”就體現在作文上。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強基礎知識和寫作技能的教學,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在培養興趣、提高能力上下功夫,不但要告訴學生“這是什么”,還要告訴他們“應該怎么樣”。
一、訓練觀察
1.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后設法接近他,觀察人物的肖像、衣著、舉止、言談、內心活動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細致深入地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如指導學生觀察菊花,通過視覺,了解菊花的形狀、顏色、姿態;通過嗅覺,聞到它的花香;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通過味覺,嘗到它的滋味。
2.就地攝取素材觀察。經常接觸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學生寫“我家的住房”。學生天天生活其中,時時舉目可見,但不一定都能寫好,原因是沒有留心觀察。因此,要指導學生善于就地觀察熟悉的環境。如校園、教室、院內……使學生懂得一個道理,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寫好作文。
3.帶著感情去觀察。小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麗的景物,欣賞悅耳的音樂,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看到丑惡的事物,聽到刺耳的聲音,一般會感到厭惡憎恨。培養學生帶著感情去觀察很有必要,達到古人所說的“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二、引導積累
1.從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整天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面,學生無事可寫。教師也感到無題可出。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組織學生親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參加文體活動等。二是要帶領學生到現場去“看”,看時圓時缺的月亮、東升西落的太陽、電閃雷鳴的夏夜、白雪皚皚的大地……
2.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學生進入中年級后。就可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分兩大類積累素材。第一類專記自己的,總題目為《我的足跡》或《隨筆》;第二類專記他人的,總題目可為《我周圍的新鮮事》或《大海拾貝》。這類記錄不要求學生寫成完整的短文,只簡要記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點。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個小小的素材倉庫里,東西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3.向報紙、雜志等多種媒體采集素材。學生讀課外書,讀網上信息,大多是“用眼睛”去閱讀,印象不夠深。如果要求把書中的人物或情節概括寫出來,學生閱讀的心理狀態就有所不同,就要用腦子去閱讀了。這樣,既提高了讀書的質量,又搜集了作文的素材。
三、啟發想象
1.睹物想象。小學生聯想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的心理特點,所想象的內容常以某種具體的東西作為直接依據。比如:一個小小的地球儀,上面只有線條、顏色和簡單的文字,讓學生站在地球儀前,_去尋找向往的首都,尋找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識、生動的語言,把尋找到的地方描述出來。除此,還可經常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想象。如帶學生去春游,同學們對薄公英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就可讓學生以《飛呀,飛呀》《我的旅行》《我是一棵蒲公英》等為題,分別介紹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長大準備飛到哪里去,想干什么,使同學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濃厚的寫作情趣。
2所錄音想象。作曲家創作美妙的音樂,也是來自生活的源泉。聽鳥鳴,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聞水聲,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洶涌澎湃的大海;錄上一段馬達聲、車鳴聲、人流聲,想象出海的場面,告別的情形,歡騰的鬧市……
3.續寫想象。許多課文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續寫下去,既鞏固了課文所學的知識,又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月光曲》一文結尾寫道:“貝多芬直奔回客店把月光曲記錄了下來。”可啟發學生想象貝多芬在記錄曲子時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記錄過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樣的,有哪些動作。
4.假設想象。假設的東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學生寫假設的內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學生在這一個個“假設”中,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描繪出自己,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