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各國都把開發國民創造力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培養21世紀新人才的關鍵,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在于加強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一、創造性思維有其獨特的實質與豐富的內涵
創造性思維的實質是選擇、突破與重新建構三個方面的統一。創造性思維的選擇是有意識地選擇,這種選擇在于突破,沒有突破的選擇,不追求突破的選擇不是創造性思維的選擇。其突破關鍵在于一個“新”字,新的假設、新的方案、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成果。但突破和選擇并不是最后的目的,它是要把自己的結果最終實現在新的建構之中。在這種獨特的本質表現下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求異性、靈活性、突破性、整體性等特征。
除了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身的因素也同樣影響著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創造性思維過程是學生用已有的知識重新改組認知結構的過程。知識的數量越多、水平越高,就越能從更多的角度提出新的假設,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對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具有明顯的影響。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都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積極的進取心,他們善于獨立思考,思路比較開闊,勤奮勞動,艱苦奮斗,有膽有識,敢于堅持真理和捍衛真理。
二、鼓勵質疑,培養創造性思維
獨立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決問題時,與眾人、前人不同;獨具卓識,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從而具有一定意義的首創性、科學性。而這種獨立性的特點往往體現在思維中的懷疑因子:對“司空見慣”的置疑,對“完美無缺”的置疑,對教材的置疑,對教師的置疑……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懷疑已成為定論的東西。當然,發現疑難,提出問題,對高中生來講,是一個培養、訓練的過程。
1.激發興趣,養成質疑習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實際上,只要教師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不斷提出問題又能不斷地解決問題。
2.教給方法,提高質疑水平。要指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因素、表達形式、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和語文教材特點的不著邊際的濫問。以語言因素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在標點不同處、字詞精當處、語句重復處等質疑。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質疑水平會逐步提高,一些學生能提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
三、發展逆向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
學生對教材或教師有意見,教師應加以鼓勵。教師要注意愛護學生那些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如教《蠶和蜘蛛》時,有個學生逆課意而行之,認為應該褒蜘蛛,并擺出了許多理由。他的發言得到了不少學生的贊同,大家紛紛議論起來。教師首先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并鼓勵學生收集一些有關介紹蜘蛛的科學小品互相傳看,然后要求學生各自按照評價蜘蛛的角度,寫簡短的小品文,只要說得有理,任何觀點都可以。
四、欣賞音樂,培養創造性思維
借助感覺手段可以連接有關的感官,參加思維,擴散人的想象力。用欣賞音樂的方法可將聽覺形象思維擴散到其他感官形象思維上去,使思維形式多樣化,產生豐富的想像。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可在周總理相框上披上挽紗,播放配著的課文錄音。學生被如泣如訴的音樂感動得潸然淚下。有的說:“我好像也戴著黑紗,佩著白花等候總理的靈車。”(觸覺)有的說:“我仿佛看見了長安街兩旁的人們灑淚告別總理的情景。”(視覺)還有的說:“我總覺得總理還沒有離開我們。”(意覺)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需要我們進行創新性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