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開展構建“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教學研究活動時,我聽了本校一位語文教師執講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觀摩課,其中教師在本節課上設計的問題引發了我多目的思考:這堂課的精彩盡在提問中。
一、切入時提問獨特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有效的課堂提問必然是切入的角度新穎獨特,彰顯出教師的智慧和匠心,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有聲有色。該教師在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時,先在黑板上寫下了“一株——的百合”,然后讓學生讀完課文后在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形容詞。學生相繼回答出了“自信”“堅忍”“執著”等詞語并說出理由后,教師又寫下了“心田上的”四個字,并提問學生:百合花開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本文為什么取題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呢?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百合花人格化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懷,以及人生哲理都有了深深的理解和感悟。
更巧的是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擬題的技巧,也落實了本節課“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把握作者情懷,感悟人生哲理”的學習目標。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教師采用這樣的提問,可謂是切入奇特,一舉多得,妙不可言!
二、開掘時提問奇特
有效的課堂提問必然是講究問題開掘的技巧,奇特的技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時,該教師先讓學生聽了一段課文錄音,這是教師自制的配樂課文朗讀。但遺憾的是竟然漏讀了“偶爾也有飛過的蜂蝶鳥雀,它們也會勸百合不用那么努力開花:‘在這斷崖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來欣賞呀!’”這些文字,讓學生及聽課教師在底下疑惑不解,認為教師太粗心、馬虎了,教室里一時竊竊私語。但是授課教師不做理會,繼續他的提問:作者寫斷崖、野草跟寫百合花有聯系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然后教師又問;剛才的課文朗讀錄音,同學們聽了感覺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嗎?學生指出。教師又問:那么這段文字刪去好還是保留好,為什么?
至此,聽課的老師們暗自擊節嘆賞:看似粗心大意的敗筆,實則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點睛之筆!教師的良苦用心竟至于此:制造“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從而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教師獨具匠心的提問設計,開掘得奇特,讓這節課展現出了它精彩的魅力!
三、拓展時提問奇崛
有效的課堂提問也必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始終,“向青草更青處漫延,滿載一船星輝”,讓奇崛的提問綻放出最耀眼的美麗。接下來的當堂練習中,該教師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
“假如文中的那株小百合也認為自己就是一株野草,因此失去了開花的信心和努力,你準備怎樣勸說它?”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的提出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積累。點燃了學生的創造熱情。教師讓學生口述,既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飛揚。學生的表述精彩紛呈,在場的教師聽得是贊嘆不已。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捶打一塊冰冷的生鐵。”有效提問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手段,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收獲了探索創新的能力。
這堂課,精彩盡在提問中,真讓我們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