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品德作為初中教育的一部分,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十分重要,在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強學生的素質培養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案例教學法在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教學質量中的運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 初中 思想品德課
案例教學法又稱實例教學法、個案教學法,即教師在教學中按照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要求,利用實際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案例教學法重點在于將典型的問題展現給學生后,讓其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分析、討論,這能夠有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質量。
一、案例教學的作用
1.激發學習興趣
政治課教學由于理論性強且枯燥乏味,只靠教師講解是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法則能展示生動、逼真的正反案例,讓學生感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感性認識加深。在民主和諧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展現自己的機會就變多,這種環境下進行學習探索使得學習興趣大增。
2.加深知識理解
教學課堂多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雖然可以記住所學的理論知識,但這些認識和收獲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屬于單一的,靜止的,孤立的抽象認識。但案例教學法可利用視覺材料,經過分析:把書本的理論反映到實際生活中去,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進行解釋。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3.培養分析能力
由于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需要學生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樣就能幫助學生鍛煉、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創造意識的培養,提高各個方面的能力。
4.聯系實際生活
案例能反映實際的問題,將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帶人小課堂,經過闡述部分真實的典型問題,將學生帶進案例情景,使其做出反應,為學生創造一種不用真正深入實踐,就可以處理大量的現實問題的機會,從而將理論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5.增加師生互動
傳統教學模式中把教師作為傳授者,學生為被動的接受者。但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則是“互補互輔”。這種教學法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在閱讀、分析案例、討論等環節中發揮作用。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在課堂討論中要審時度勢,具體調整,使各個學生都能積極發揮,獲得滿意的收效。
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實施
1.選擇正確的案例
案例選擇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的原則。案例運用要把握正確方向,以弘揚正氣,謳歌正義為主,通過積極的例子鼓勵學生。如2008年的抗擊雪災中,1月26日下午1時,湖南省送變電建設公司的送電線路工人羅海文、羅長明、周景華三位同志在望城縣進行高壓電線除冰作業時壯烈犧牲。這個案例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
2.增強案例的生動性
所選案例不宜過于復雜。只要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即可。這樣就會引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例:“誠信是金”可用2007年10月12日上午,陜西省林業廳鄭重宣布:10月3日16時30分,鎮坪縣村民周正龍拍攝到野生華南虎照片作為例子。由于遭到民眾強烈質疑,國家林業局要求陜西方面對照片真假重新鑒定。這可以教導學生誠實守信的做人做事。
3.保證案例的真實
引用案例時需說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及詳細結果。這樣才能確保案例的真實可信。如講:“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時可用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的主要路段實施打砸搶燒,對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這樣引出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必然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案例教學法中主要發揮主導的作用,學生則是主體的作用。案例教學作為一個有效的教學形式,具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特點,其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用之得法,讓學生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