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
一、把握教材內容,進行正面教育
音樂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信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而這種“引導”需要教師去正面進行教育,就像列寧所說的“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進去”。所以,音樂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感到歌曲中的音樂形象。這時候學生學唱歌曲的旋律,領悟歌曲的內容就會有一種“滋味”在心頭,而這種“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達到的目的。
二、深刻理解歌曲內容,以情激情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
1.敘述故事情境法。給學生講一段動人的故事,引導敘述情感上的共鳴,做到未有曲調先有情。用故事情境打動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詞的感情處理。這樣,學生在學唱中能夠有感情地歌唱。
2.配朗誦激情法,學生的思維被優美的語言和樂聲調動起來了,仿佛身臨其境的感覺,帶著對作品意境的整體印象,學生學會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內涵。
三、滲透情感因素,培養高尚情操
在音樂欣賞中,要讓學生“動情”,教師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圍,讓學生“觸景生情”。例如低年級教材中《大鹿》一課,內容和曲詞都很簡單,講的是大鹿保護被追趕的小兔子,體現出了小動物之間團結互助的友愛之情。于是,根據內容從情感人手,我是這樣設計和安排的:課前在黑板上畫出一幅大森林圖案的背景,然后準備一些鮮艷生動的圖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鳥、房子、獵人等,把他們貼在以森林為背景的畫面上,最后再把音樂教室的縱列座位擺成“U”形。這樣,學生一走進教室,沒有了那種課堂的約束感,仿佛置身于輕松、有趣、美麗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動的畫面打動并感染著每一雙眼睛。孩子們井井有條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轉睛地看著生動而豐富的畫面,可謂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組織教學的語言便進入正題。我輕輕地問:“同學們,我們來到了什么地方呀?”“美麗的大森林”。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回答。隨后我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過程: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而是讓學生們講一講大森林里發生了什么故事。舉手的學生躍躍欲試,豐富的情感激起活躍的思維,孩子們自由地暢想在美的世界里。他們的想法新奇各異,十分有趣,不知不覺中歌詞的內容已被學生們自己講了出來。在講故事的同時我輕輕彈出了歌曲的旋律,在無意識中學生們接受了《大鹿》這首歌的曲調和歌詞,漸漸地唱會唱準并領悟了歌詞的意義。在孩子們全身心投入表演時,那歌聲、動作、表情無不表達出互助友愛、懲惡揚善的愛心。在這種愉快的氣氛中,淡漠了教師教的痕跡,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有了豐富的情感才會有主體精神的煥發,才會生成博愛仁慈、自主創新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