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種特殊教育手段,有著其他教育方式不能取代的獨特作用。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得審美教育無法集中和單獨進行,但通過一定的載體,尤其在古詩教學中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大有可為。
古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它們抒情言志,內容、情感、形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均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由于跨越歷史,盡管古詩具有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優越條件,但并非簡單地讀一讀,膚淺地理解一下就能使學生受到審美教育。除了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學和美學修養,還應把握美育的要領和途徑,使古詩教學中審美教育得以順利進行。
一、形象激勵,塑造美的心靈
美育的顯著特點是形象性。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也說過:“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覺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現一種具體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鮮的圖畫。”就是說美是通過具體可感、生動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來的。人們在欣賞、領略美時,必然從直觀形象開始,整個審美教育活動也必然在生動、具體、直觀的形式下得到完成。孟浩然《過故人莊》恬靜素雅,將深深的韻味包含在淡淡的外表下;王維的《鳥鳴澗》,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幽靜互相契合互相作用。這樣的詩歌成功地描繪了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詩人寧謐的心境。它們使人脫離現實生活的爭斗,對于熱衷奔競、趨炎附勢者具有清涼劑的作用。如果善于挖掘這些形象因素,通過各種途徑把作品所描繪的意境,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些形象暗含的品質,就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們從這些鮮活的形象當中得到美的陶冶,產生共鳴。或通過丑的形象分析,使其善惡美丑對比。從而使學生愛美憎丑,從善棄惡,培養他們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古詩形象美思想
古詩作品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哲理。它們有的體現著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高適的《營州歌》,李頎、岑參等詩人,游歷邊塞,塑造了許多邊庭健兒的英雄形象;有的體現了熱血男兒的愛國情操,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陸游的《示兒》等,詩歌飽含了對祖國、民族的眷戀與熱愛。有的勸人珍惜時光,如《金縷衣》,有的鋪敘知音難求,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古詩教學中,通過這些鮮明形象進行思想教育能夠賦予審美教育很強的凈化力。古詩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有別于普通的思品教育,古詩中塑造的形象是活生生的,適合了小學生善于模仿的特點,學生會以這些形象為榜樣,在實踐中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
(二)古詩形象美靈魂
黑格爾談崇高時認為崇高是“把絕對提升到一切直接存在的事物之上,因而帶來精神的初步抽象的解放,這種解放至少是精神性的東西的基礎。”崇高對于心靈的凈化、陶冶和解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古詩中有許多崇高的形象,如浪漫派詩人筆下的山水,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使之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著力描繪了廬山瀑布飛流而下的壯觀,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像一首樂曲激蕩著讀者的心弦。奔騰、磅礴的瀑布形象,“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詩人形象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
宋代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軾評價王維的作品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的形象就是一幅畫。由于古詩自身具有跳躍和藝術空白的特征,我們可以通過再造形象達到提升學生個性品質的目的,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境界是美的,但我們對于它美的感受必須借助形象才能實現,這個形象需要我們去創造。在創造這樣一幅美的形象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不光是藝術的美,更有心靈的美,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聲。
二、意境開拓,陶冶美的情趣
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培養能力。審美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審美素質的高低,古詩教學中審美能力從根本上說是欣賞能力。古詩欣賞是一種以情感作為核心的心理活動過程。由客觀的藝術美到欣賞者主觀的審美感受,突出表現在共鳴上。古詩里許多優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藝術美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審美教育材料。教師如能生動、形象、創造性地將其中的美傳達出來,把學生帶入作品所創造的意境中去,就能培養他們美的情趣。意境是藝術描寫的對象和藝術家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意境傳達的。列寧說:“幻想是極其可貴的品質。”想象能力決定了能否很好地進人詩歌的意境中,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產生共鳴,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一)入境感美
要想達到審美的較高境界,達到“神與物游”,就必須走進古詩作品的境界。只有置身詩歌的境界,才能夠理解詩人的情意。王維的《山居秋瞑》,只有走進去,跟作者一同傾聽竹林里傳來的一群天真無邪的姑娘銀鈴般的笑聲,細瞧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才能感覺到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于是,你的腦海中就浮現著“泉水”“青松”“翠竹”“青蓮”的景象,這些高潔的形象把詩人的高尚情操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烘托得淋漓盡致。
(二)出境悟美
有時深入古詩卻無法真正感受其美,就像蘇軾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我們不能將審美總停留在感性的基礎上,還必須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必須走出來,使審美更上一個臺階。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從審美角度講,是因為他處于境外。因此必須讓學生適時地走出詩的境界,感受到詩外的美,理解其內涵的外延,對美建立起較全面的認識。如《游園不值》,這是一首意境優美的描寫春天的詩,當我們走出詩歌,深入思索,就可以悟出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美好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走出來對于全面理解美、把握美是十分重要的。
無論走進去,還是走出來,感受古詩意境都是為了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審美能力取決于一個人的審美經驗,在認識能力有了顯著提高的同時,人的審美能力才會有相應的提高。
三、語言揣摩,領略美的形式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領略文學作品的美,重點是感受語言的藝術美。詩歌在文學作品中語言是最為凝練的,它具有建筑美、音樂美、節奏美……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反復誦讀,體會語言美的形式。
(一)語言的凝練美
語言的真正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能描繪出作品的圖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正如唐代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即凝練,就是能用極少的字句表達最深邃的道理、復雜的內容和豐富的情感。宋之問《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敢”一詞是全詩神來之筆,透過它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此時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后造成的精神痛苦。這樣的語言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須反復吟詠才能理解其真諦。
(二)語言的音樂美
語言的音樂美除了音韻的鏗鏘外,還有節奏美。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節奏輕快,語言流暢,直率爽朗、明快自然地將詩人無比喜悅和急欲回鄉的心情表達了出來。教學中若能通過音樂等教學手段,會使語言更為傳神。
(三)語言的整齊美
詩歌的語言,要么外在形式整齊,句式相當;要么內在韻律相通,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勻稱,富有音樂感,加強朗讀會給人特殊的美感。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詩句整齊對仗,一句一景,鮮明的顏色,歡快的聲音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
總之,加強美育就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中古詩的特點,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在古詩教學的熏陶下具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健康高尚的情趣,有一雙能鑒賞美、發現美的眼睛,一雙能創造生活美的手,使之成為一代具有較高審美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