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職業學校所招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基礎較差,學習能力弱,沒有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興趣和明確的學習目的,屬于學業困難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改變教學方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已經成為每一位職校教師必需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生物課堂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成為衡量中職生物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關鍵詞:生物教學 主動性 中職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的絕大部分都在課堂接受教育、學習知識。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密切相關的過程組成的,而學生的學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因而有“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說法。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陣地,又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戰場、主渠道。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合理組織教學,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大膽、求異、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思維的能力,以激發和拓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煥發出課堂的活力,是提高中職生物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一、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效率
由于中職學生的基礎較差,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最一般的、包攝性最廣的概念,然后根據具體細節對他們逐漸加以分化。這種呈現教學內容順序的知識體系,不僅與人類認知內容的自然順序相一致,而且也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征、組織和初創知識的方式相吻合。所以,確定教學知識體系時,生物學科的教學單元應按包攝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呈現,這樣就可以為每一單元提供理想的固定點,這樣安排的教學知識體系,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有效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二、貫穿聯想,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知識體系確立之后,在生物課堂教學講授新知識時,要先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是什么樣子的,尤其是要找到其中與新知識有聯系的概念,即運用聯想,得到“相關概念”,據此確定教學知識體系,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出學生認知上的主體作用,使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相互作用,直到學生建立起新的知識,這種促進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向新知識結構的轉化過程,就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積極的教學過程。
三、運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學生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教學內容及其呈現要能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所趨,就必須符合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通過調整學生對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之間關系的認知評價,無論是教學手段還是教學內容都要充滿情感因素,或者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使該內容被學生主觀上感到是滿足其需要的,從而達到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以有效調節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以“化學防治”教學為例。化學防治通俗說法就是用農藥防治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保證農林生產安全、高效、優質的方法。在大力提倡“綠色食品”的今天,人們對是否應用化學防治產生了疑問。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中職學校很多專業的學生對此更足“備加關注”。“綠色食品”是不是根本不用農藥?用過農藥的糧食、蔬菜還算不算“綠色食品”?由于學生產生了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學習動機”,因此本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教學效果非常好。
無論什么教學手段,其目的都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生物課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中職學校的學習也是以實踐為主,所以,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兩者如果能很好地結合,必然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