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為我們的體育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但是,我們發現有的學校、有的教師在執行新的課程時,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了一些誤區,這是與課程改革相違背的。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都要發生很大的轉變,教師、學生、課程設置、評價體系都應進行必要的調試以適應改革的大潮。
關鍵詞:新課程 教師 誤區 對策
1.前言
自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來,2000年中國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小學和初中各學科《課程標準》,并在部分地區學校試行;2002年9月,試行范圍進一步擴大,繼而頒布了新的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至此中國教育迎來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新課程的魅力
此次課程改革,從指導思想和內容框架方面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1 指導思想、目標體系不同
課程標準強調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整體健康為課程目標;體育教學大綱則主要是以“增強學生體質”為指導思想,比較忽視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兩個健康維度。課程標準包括具有遞進關系的層次目標,即課程目標、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這使得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化、更具操作性;體育教學大綱則只有比較籠統的、操作性不強的課程目標,且教學內容、評價內容與同標要求不太一致。
2.2 學習領域、學段不同
課程標準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體育教學大綱則是根據運動項目劃分學習領域,如球類田徑、體操、武術等,這實際上是一種競技運動的教學體系,每個學習領域可以脫離其他領域而獨立存在。
課程標準是按照水平來劃分學段,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別對應于1~2年級、3~4年級和5~6年級,水平四對應于初中,水平五對應于高中,水平六為發展性水平。按水平劃分學段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發展和各地、各校情況的差異性;體育教學大綱則是將一個年級劃分為一個學段。
2.3 內容標準、教學時數規定不同
課程標準主要是構建本門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和評價原則,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內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個大體范圍,各地區、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相當大的選擇余地。課程標準沒有規定學習內容的時數,提倡根據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狀況,教師可以隨時對不同教學內容的時數和進度進行調整。如果學生較快掌握學習目標的內容,教學時數可適當減少,反之可適當增加,這就避免了那種只按教學時數和進度要求,不管學生是否已經掌握的機械做法;體育教學大綱則明確規定了各項教學內容的時數要求。
2.4 評價方法不同
課程標準強調建立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評價體系。體育教學大綱主要重視對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程度及體能狀況進行評價,使評價內容與課程目標脫節,并最終導致教學實踐與教學目標的背離。
3.執行新課程中出現的幾個誤區及其相應的對策
課程的新變化,為我們的體育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但是,我發現我們在執行新的課程時,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了一些誤區,這是與課程改革相違背的。
3.1 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毋庸置疑,教師在新課程的推行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的課程內容要靠教師去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要靠教師去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和規律要靠教師去探索。教師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角色?有的教師積極地投入到改革者的潮流中,有的教師卻停留在以往的教學成果里,在新課程的執行中,他們并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但新課程中有許多地方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這就使得工作比較被動。
教學改革中,一定要注重教師培訓,加強師資建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內容的完成,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與推廣,都離不開教師??梢哉f,教學改革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師的文化科學水平和教育理論修養。有的教師雖然擁護教學改革,但是或者由于科學知識水平的限制不能把握教材的實質,無法把教材教好,或者由于缺乏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事與愿違,背離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改革的同時,更應重視教師培訓和師資建設。
體育與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的保證。只有建立起一支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才能有效地提高體育與健康的教學質量。經過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及調查我們認為體育與健康教師隊伍中應有相當數量的骨干教師,這些教師應具有現代教學理念的教學素養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有相當廣博的體育知識與健康理論知識和堅實的體育技術和技能,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組織工作能力,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有透徹的了解,能把握教學方向,能及時糾正在教學中出現的某些傾向性的缺點和錯誤。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建立一支中年教師為骨干,青年教師為主體,并且使中青年教師團結一致、配合默契、努力合作,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就能繼往開來,蓬勃發展。
3.2 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占主導地位,要倡導新型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傳統體育課教學活動是按部就班式的。體育課上體育教師是主體,學生只能圍繞教師的指揮棒轉,一切行動聽指揮。這樣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能順利完成,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被體育教師忽視了,那就是學生的心理感受。他們是怎樣看待體育教師和體育教學活動的?他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他們在體育課上希望得到的是什么?難道我們的體育課僅僅是傳授一些體育知識,學習一點運動技能?還是鍛煉一下身體?不重視學生心理感受,必然導致體育課死氣沉沉,學生無精打采。久而久之,教師沒有熱情,學生失去了激情,而且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健康發展。如在體育課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講解或示范的同時,有些活潑的學生會忘情地自我表現,相當多的體育教師會非常氣憤地嚴厲指責或體罰學生,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個性沒了、激情沒了。沒有了激情的體育課,學生看似非常認真地做著各種練習,實際上他們是在用無言的行動應付體育教師。慢慢地體育課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體育教師采取“大放羊”式教學方法。一只哨子兩只球,老師學生都自由,評估考核送你個優秀,學生運動技能一無所長,體育教學一無是處。其結果是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師冷眼相看,體育工作受到其他學科排擠,認為體育活動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學生更是身受其害,大多數學生對體育運動沒有興趣,甚至反感,終身體育意識付之東流。
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關系,突出精講多練需要我們教師在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上與教學方法上下苦功,探索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并在心中多樹立問號,只有這樣才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從近年來國內外教學改革來看,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一種新方法即使在科學范圍內得到贊同,在實踐中得到證實,要得到普遍推廣也需要一定時間,需要教師和學校領導付出巨大的勞動,需要他們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需要擬定運用新方法的具體措施等等??梢哉f,運用新方法于實踐的過程,這大概是教師工作中最復雜的部分,需要真正的創造性態度、學識淵博、深刻了解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這一過程不能硬性促進,不能要求教師只能這樣或那樣講課。在不破壞每個教師逐年積累起來的經驗的同時,應當一步一步地引導教師向新方法邁進?,F在各國在實際教學中,既運用了一些傳統的方法,也運用一些新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從多種方法技術中選擇適合于本國國情和教師自身素質水平的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有效途徑。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有“假學”與“真學”之別,真正的學習需要學生全身心的參與。為了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在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至少應從下列側面改進自己的策略。(1)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他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高師生的“互動”作用。(2)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的成長,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習的理想模式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優秀教師最突出的共同點就在于他熱愛學生、了解學生,我認為教育成功的“決竅”在于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這三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都非常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倡導新型的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體育學習與鍛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就拿探究學習來說,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類似于研究的情景,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活動,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習慣于將最明確的結論告訴學生,而忘卻了探究行為是學生的一種常見的表現。探究學習并不意味著事事都創新。有人說許多運動技能都是經過幾代人的研究而形成的,無需改造創新;也有人說,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會延長掌握動作的時間,對于學生而言,探究的結果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究的方法。
3.3 教材的取舍與開發問題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一些教師不知道如何按《課程標準》上課,不知道如何選擇有利于實現學習目標的教學內容。而據我們調查發現,有些肯下功夫鉆研新課標的教師卻有這樣的積極反映:體育課程標準為教師建立了一個發展創新和展示的平臺,可謂如魚得水。體育課程標準以目標統領內容,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教師可以創造性選用教材和使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選用一些深受學生喜愛的又能體現目標達成的教材作為教學內容,教學應注重改造傳統項目和引入新興運動類項目。像我們本地區除了以上幾種教學內容,還可以選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運動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如踏白船、打蓮香、旗傘舞等等。教學內容強調選擇性旨在使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
3.4 評價體系太陳舊,應更新評價體系
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價內容基本上局限于體能和運動技能的評定,評價內容的單一造成了評價與課程目標的脫節。我們一些體育教師在給學生作評價時認為新的評價體系內容繁多,工作量大,于是還是按照老一套的終結性的評價方法,而忽視了過程性的評價,忽視了成績后面不同的學習動機取向和努力程度,忽視了體育與健康學習的內在情感體驗和學習態度,從而造成學生為了達標而消極地進行體育與健康學習的現象。這讓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又處于一種“新面孔,老思想”的尷尬境地。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改進和發展而不是鑒定和選拔,應由單一內容向多元內容評價轉變;由單一評價方法向多元評價方法轉變;由單一評價主體向多元評價主體轉變。即在評價方式上,既注重終結性評價,也注重過程性評價;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自評和互評。在評價的內容上,既包括對學生體能和技能的評價,更注重對學生的態度、心理和行為的評價,努力使評價內容與課程目標相一致。
體育教師在課程設計和評價中,應充分注意學生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中加以區別對待,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可根據學生運動水平、運動能力、運動興趣、性別,分層次、分階段進行教學活動。評價時可從意志分、友情分、隨機分、技術分等方面進行評價,多鼓勵、多表揚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學校運動會也可分為選手運動會和健康運動會,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享受體育運動給他們帶來的無限歡樂。綜上所述,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改革、創新體育課的教學評價體系,使之與時代同步前進。
4.結束語
新《課程標準》提倡“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它既是身體的、也是心理的、它的宗旨是快樂教學,讓體育課變成歡樂的樂園。使學生的精神得到徹底放松,忘掉煩惱,解除壓力,使學生在體育課中把運動能夠作為一條宣泄的途徑,把緊張、郁悶的心情發泄出來,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同時又學會一些運動技能。新課程推出以來,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說執行新課程后的好處,卻很少對自己執行新課程后的一些困惑作一些反思,而這些困惑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周圍,是不容我們忽視的,我們必須加以足夠的重視,以便更好地執行新課程,讓新課程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們的體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