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提出:教學不只是單向、封閉的知識授受過程,而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對話、交流的過程。這種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問題——“生成”,這樣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前必須進行一定的“預設”。于是“預設”與“生成”就構成了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在《常見的堿》這節(jié)課我充分體會到處理好“預設”和“生成”這一對矛盾的重要性。
那節(jié)課的引入非常順利,很快就進入了“幾種常見的堿中的氫氧化鈉”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很輕松地記住了氫氧化鈉的俗稱,從雞爪子的變化中得知了氫氧化鈉有腐蝕性,從生石灰溶于水的實驗中了解了熟石灰的由來。
首先同學們自己做了堿與指示劑作用的實驗,并得出了正確結論。然后我讓同學們回憶CO2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CO2與石灰水發(fā)生了化學反應。”我給予了肯定,接著又問道:“那么CO2與NaOH溶液反應嗎?我們來做個有趣的實驗,看看你能從中得出什么結論?”說完我向一個已經收集滿CO2的塑料瓶中倒入了NaOH溶液、搖晃。同時,同學們發(fā)出尖叫聲:“塑料瓶為什么會變癟呢?”有一位同學說:“因為內部壓強小了,大氣壓力壓癟的。”大家都點頭表示贊同。我接著又問:“為什么內部壓強小了呢?”學生們沉思不語,突然一位同學站起來:“我知道,因為NaOH溶液中有水,CO2溶于水了,所以氣壓小了”我一愣(第一個生成),沒等我說話,另一位同學就說:“還可能是CO2與水反應了,所以氣壓小了。”我?guī)缀醮糇×?第二個生成),學生們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我們在講NaOH,學生怎么總是把CO2與水聯(lián)系在一起呢?于是我說:“NaOH溶液中除了水,還有什么呢?”有一位同學敏銳地回答到:“可能是CO2與NaOH反應了,氣壓小了,塑料瓶變癟。”我眼前一亮(我的預設),終于出現(xiàn)我想要的答案了。于是便說:“是CO2與NaOH反應使氣壓變小的。我們對照著CO2與石灰水的反應方程式,把CO2與NaOH反應的寫出來吧。”在我說完話的同時,發(fā)現(xiàn)幾名同學不情愿地拿出筆來,看出來他們對我的結論有點不服氣,這時下課鈴響了。
下課后,我反思這節(jié)課覺得很失敗。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沒有考慮到學生以前知識的儲備沒有做到課前充分備課,忽略了備學生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造成預設不足。二是盲目追求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的完成,忽略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教師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是哪種結論正確,會再次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體會探究的過程。而我沒有把握住課堂生成的問題,沒能處理好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
細細想來,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準備之課,這些都是科學而藝術地把握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利用教學智慧機敏地處理教學中的生成問題是關鍵;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從而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處理教學中的一些“突發(fā)事件”,并把突發(fā)事件生成為重要教學資源,產生意想不到、預設不到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