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漫畫表現的是課堂,講臺上的老師頂著一個正方形的腦袋,臺下的學生無一例外都是正方形的腦袋。這里揭示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就成了老師的“克隆兒”。這顯然不適應現在的教學觀。華東師大的葉瀾教授在她的新基礎教育動態生成式教學中提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我理解的“動態生成式教學”就是要將課堂由“教師教”回歸到“學生學”的本質,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動態生成式的課堂中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也不再是教師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勁兒地按預定的教案往下教,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后續的教學活動。動態生成教學滿足了學生探求的欲望,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有了不同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疑問等,他們需要進一步學習。動態生成教學展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課堂上不圖省事,不求花哨,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師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都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一、預設增大彈性,準備生成
強調“生成”,先要解決好“預設”。我們不能等到走進課堂時,才發現學生有著許多與“預設”不相符的地方,我們的很多工作要做在前面,要根據對學生的了解來思考: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么更加感興趣?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或學生對提出的各種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2這些,我們在預設時,必須了解,必須關注。我們不能因為強調生成而忽視預設。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工夫,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生成的問題。同時課前預設應設置一定的空間,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不應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話)都進行預設,把每一個預設都框住。只有這樣,才會使教師的教學既有胸有成竹的從容,又不缺靈活機智的創造,才會使課程的生成成為可能。
例如:教學《找規律》,這實際是奧數教材中的植樹問題,教材中例題呈現的很簡單只是排在兩端的比排在中間的多一個,而練習中又出現了兩端不擺,以及擺成封閉圖形的情況。介于這種情況,我改變了教學計劃,就以植樹問題為載體,與學生共同歸納出所有情況,然后指導練習,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二、課堂善于捕捉,隨時生成
教師應真正把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確立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的意識,課堂中盡可能多地創造人人可以獨立操作、充分參與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更多地先嘗試再分析,先猜想再驗證,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新知。教師要留心捕捉和篩選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反饋出來的有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鮮活的課程資源,據此來調整教學行為。學生間的差異是教學的資源,課堂中學生正確的答案、精彩的見解、獨特的解題思路。乃至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認識障礙等也都是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要巧用資源促進生成。這樣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資源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問題和思維障礙有機會暴露出來。經過學生個人的獨立思考以及群體之間的討論和思維碰撞而形成對知識的理解,是一個真實的數學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折出自己喜歡的圖形的1/2,同時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學生用不同的折法表現著1/2并貼在黑板上,突然有一個學生喊了一聲:“我能折出圓的1/4!”同學們把驚奇的目光投了過去,此時我刻意顯得格外驚訝:“什么?你能折出圓形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紹給同學們嗎?”這位學生舉起手中的圓形紙片,說:“我把它對折,再對折就得到了圓形的1,/4。”我表揚他有創意,并追問:“那你能說說1/4是什么意思嗎?”這位學生興致勃勃地講出了1/4表示的意思,這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教師趁機給了一句:“你們還有別的折法嗎?試試看?”教室里又熱鬧起來,學生認真地折著、說著,每張小臉上都洋溢著參與的快樂,創造的愉悅。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由于我及時抓住反饋信息,趁機引導,調整教學思路,使本節課有了意外的收獲。其實,我們的課堂是動態生成的課堂,就是要根據學生和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活動的真實,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再現“原汁原味”的課堂生活情景。
讓課堂回歸“學生學”的本質,我們終將走出教“教案”的藩籬,走向“教人”的境地,那時,我們所營造的課堂將改變現在的整齊劃一,呈現一副多彩的畫面,像一道絢麗的七彩虹,使心靈沉醉其中的每一個孩子卻變得神清氣爽,精神奕奕,才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