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在學習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第3小節的時候,知道了因為一場飛來橫禍引起司馬遷悲憤交加。那么“飛來橫禍”究竟是什么事情呢?為什么會引來司馬遷的悲憤呢?
原來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的孫子——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不幸的是李陵的士兵遭遇匈奴八萬騎兵的圍攻。經過八晝夜的戰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兵,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漢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聽說他卻投降了,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對李陵的看法。司馬遷安慰漢武帝,批評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德,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敵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投降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p>
司馬遷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袒護李陵,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并受到了酷刑的懲罰。
因此,秉直的司馬遷為漢武帝對他的不公而憤,更為受到了酷刑的懲罰而悲。
司馬遷所受的酷刑就是宮刑,是一種慘無人道的處罰。對受刑者來說,實施宮刑肉體是極其痛苦的。一般人在受宮刑以后,因創口極易感染而中風,若要保全性命,一般要留在似蠶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見風與陽光的環境里蹲上百日,創口才能愈合。
受刑者不僅僅是肉體上受到傷害,心靈更是蒙受了永久的恥辱。因為受刑者從此斷子絕孫。在當時那個封建社會中,如果沒有后代會被罵為不孝之子的,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著。受刑者真是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啊。
一場飛來橫禍引發了司馬遷巨大的悲憤,也歷練了一個忍辱負重、堅貞不屈的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