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是通用技術課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在通用技術課教學中,積極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是教學成功的保證。
那么,如何培養和積累學生對通用技術學科的興趣呢?我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生活中身邊的事物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活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來源,通用技術課本身跟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
我在授課的時候,不拘泥于書本內容。替換掉課本中枯燥的、說服力不大的案例和內容,插入有趣的、學生愛聽的生活案例和內容,把教學內容做適當的拓展和加深。同時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常識之間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引入新課或講解某個知識點時,我常常是先創設問題情景,(或設計問題情景,或從日常生活的話題引人,或從自然界生動的事例講起,或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或用實驗現象啟迪等等),形成一定的“懸念”,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
這比一開始上來就講某某概念要生動得多,學生更愿意接受第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如在學習“設計的一般原則”內容時,引導學生細心去觀察校園內的環境與各種設施,讓學生從中找出其中技術設計的合理部分與存在問題的地方,學生都能積極參與。
又如“技術與設計的關系”的教學內容,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請三位學生共同參與一個試驗,分別使用手電鉆、手搖鉆和木錐三樣工具,鉆相同厚度的木塊,看誰先鉆穿,由此引發關于不同工具的設計與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的討論。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創設課堂情境,不僅使課本知識緊密聯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親近感,也激發學生的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操作,親身體驗
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學生對于親自參與的事情會特別關切,特別有興趣。現代教學觀也強調,技術課程要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讓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將敘述型的教材轉化成可操作的任務,每堂課都絞盡心思設計一到兩個可以讓學生體驗或動手的項目,比如在結構與設計中的抗拉伸研究,讓學生用不同的紙質和不同的紙層做簡易拉伸試驗、抗彎曲研究用不同寬度的窄木板條做簡易彎曲試驗、框架結構穩定性研究用細木棍做簡易組態試驗,應力計算、物體形狀與強度……讓學生自己動手,年輕人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積極參與,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科特點,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在參與中獲得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技術能力的發展。
三、課堂創新。師生互動
通用技術課程內容綜合性強,不同的模塊及同一模塊中的不同內容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分析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采用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技術課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枯燥,可以多用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形式單一,可以開展一些切合主題又有趣的活動;實驗單調,可以變換實驗的內容和方法;同時還可以自制簡單的教具或挖掘我們身邊的物品來充當教具,使一些復雜而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明了……總之,要投其所好地吸引學生。
譬如,在上《技術與設計2》的“簡單結構的設計案例”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并沒有讓他們單純設計木質相片架,而是在整個高一年級進行了一場相片架創意設計有獎比賽,讓學生們自己收集牛奶箱、餅干盒等廢棄物作材料,然后發揮創意,設計并制作相片架。學生們興致高昂,精心設計,認真制作,做出了不少有創意的好作品。
在學了“技術的性質”后,針對“技術的兩面性”的內容,我組織了一場“技術既可以給人們帶來福音,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危害”的辯論賽。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課前準備了大量的資料,辯手在辯論中激情高昂,有理有據,同學們掌聲不斷。這樣的課堂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又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四、創設載體。普及技術
通用技術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各方面對此了解得不多,實踐證明,利用各種場合開展技術方面的普及活動,引領學生走進技術世界,讓學生了解各個領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在校園內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的技術文化氛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通用技術課程的積極性。
為了增加學生對技術的了解,我開設了“課前講技術”環節。在每次上課的前3分鐘,我請1-2位同學上講臺介紹技術。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和視野出發。選擇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為了講好技術,學生必然要利用課外的時間主動閱讀有關技術書籍,查找相關技術資料。
有些同學為了講得更清楚,在黑板上輔以圖表講解,有的同學還制作了PPT文件輔助講解。我還利用學校教室走廊布置一些技術方面宣傳掛圖,介紹國內外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經過一段時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對技術了解更多了,也更關注技術了。
五、多元評價,成功激勵
每個學生都愿意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渴望受到老師的表揚和賞識,是學生學習的動機之一,也是燃起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催化劑。
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實踐活動過程、技術設計成果進行激勵評價,也鼓勵學生進行激勵互評,讓學生在學習中建立信心,體驗學習的成功,激發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對方案及作品等進行評價時,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關照不同水平的學生在不同方面的發展,多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作品,多指出學生的優點,但對普遍存在的問題也要當堂指出。同時引導學生敢評、創造機會學生能評、教授方法讓學生會評。對于課堂上不敢積極主動發言的學生,多給他們機會,鼓勵他們。
在我的課堂上,對一些同學精彩的回答,我從不吝嗇自己的夸獎詞。同時多給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我在通用技術教學中每個月拿一節課來讓學生分組制作作品,在制作中,我與學生一起討論、設計,一起動手制作。
每到學期期未。我讓每組學生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向班上的學生展示與介紹,讓學生代表給每一件作品打分,從而分出一、二、三等獎。同時每個學期在全校舉行學生作品展。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動力、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我們要不斷努力,積極思考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新路子,讓所有學生都熱愛通用技術這門學科。
“糖做的塑料”能自然降解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將樹木和草類中的纖維素分解,并將得到的糖類物質聚合。形成這種新型塑料。據介紹,這種糖類聚合物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吸收水分并降解成無害物質,尤其適合作為一次性食品包裝材料,使用后甚至可以與食物殘渣一起作為花園肥料。
另外,這種新型塑料在生產過程中更為“綠色”。領導這項研究的威廉斯博士說,研究小組花了三年半時間才找到在低能耗、低水耗條件下大規模生產這種新材料的方法。研究顯示,這種塑料還可在人體內分解成對身體無害的物質,因此有望在醫療中用作幫助組織再生的支架,當新的組織長好后,支架會自然分解。這種塑料同時還可以用作向身體某些部位投放藥物的載體材料。
威廉斯說,研究小組將繼續改良這種材料,相信在兩年至5年內,這種新型塑料就可以投入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