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促進創新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桑植十一學校校長明確提出“創新辦學,質量興校”作為該校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一直致力摸索著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創新教育之路。
創設先進的辦學理念,主導創新
新形勢、新任務,呼喚著新思想、新對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來引導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因此,“教育個性化,辦學特色化,手段現代化”成為了十一校全體教職工與時俱進的行動先導。
1 教育個性化。我們的教育應該是百人百面的教育,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向前走。
2 辦學特色化。沒有個性,沒有特色的學校,將失去其存在的根基、條件和理由。我們根據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審時度勢,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以下五個方面的特色辦學管理思路。
(1)信息教育特色——21世紀的快--車道:
(2)藝術教育特色
21世紀的精神殿堂;
(3)科技創新教育特色——21世紀--的發展方向;
(4)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特色
21世紀的文化搖籃:
(5)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學校現已建成兩個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一個學生電腦室。各科室均配備了電腦,并建立了局域網,實現了辦公現代化、信息化。近幾年,學校準備為各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這樣,“和學生一起成長”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命題,抓好學校軟環境建設更為當前所必須。
改革教學小課堂
1 在課程開設上做到了“二突出”。即突出課程開設的整體性,突出創新開發的基礎性。主要表現在對課程資源的全方位開發上。
我校在嚴格按照教育部門開課設節的標準開設課程的基礎上,同時,以“自由選擇,開放辦班”為基本原則,開辦動態班、興趣班,形成長短課、活動課、動態課、常規課同時并進的教學方式。
一年多來,學校重視學科課程,發展活動課程。開發潛性課程,以課改促教學,以科研促創新,課改正步入良性互動的發展軌道。
2 課堂形式上做到“三結合”。即小課堂與大視野相結合,小課堂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小課堂同時事相結合。重視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注重課堂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開闊學生眼界。
3 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四提倡”。即提倡標新立異,提倡無中生有,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打破沙鍋問到底。以激發學生“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促使學生自己去分析事物,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進~5\"iR驗,解決問題,使學生于“無疑處”有疑,于習以為常處發現不尋常。
4 教學方法上做到“五靈活”。即靈活的“傳謬”,靈活的“懲罰”,靈活的“標準”,靈活的“小灶”。靈活的教學手段。
“傳謬”的目的是為了打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懲罰”在這里指像麥克勞德受到的“罰畫”,魏書生的“罰歌”一樣的高明的懲罰,是對行為的“消極的抑制”;“標準”是針對試題的講解而言,做到重歸納法輕演繹法,重激活求異思維,輕求同思維,啟迪創新,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而在情感上做到“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對學生“開小灶”,傾注一片愛,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教學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同時,在教學中引用媒體,采用先進教學手段服務于教學,讓學生享受高科技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為構架育人的“立交橋”,學校積極探索“主題活動自主教育,家庭同步合作教育,社會實踐陶冶教育”立體德育模式,受到學生歡迎。
1 主題活動自主教育。我們相繼開展了“感恩的心”系列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孝心、愛心,又舉辦“書信大賽”的主題征文活動,以加強對學生的前途理想教育。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釋放創新的能量,我們大力提倡“自己的刊物自己出,自己的園地自己辦,自己的干部自己選,自己的進步自己爭”。學校辦有《十一文學》、《十一教研》等刊物,成立了學生會,讓學生在廣泛的實踐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超越。
2 家校同步合作教育。通過成立家長工作委員會,舉行家校聯誼活動。出版《家教簡報》,分年級、班級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家教動態,讓家長了解家教藝術,融洽學生、家庭、學校、禮會感情,為教育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3 社會實踐陶冶教育。通過定期組織學生打掃街道、公園、烈士紀念塔、光榮院,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感情。常領學生參觀“紀念館”、書店,實現了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溝通,捕捉了一個教育契機,為孩子提供了成長的便利。
打造優秀的教育隊伍,促進創新
推進教育創新,必須要建設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我校教師來自于全縣各地,教師的年齡層次、社會經歷各不相同。
為了讓他們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學校創設了各種“平臺”,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讓老師們在十一學校這塊教育沃土上能體會到歸宿感、成就感。
1 專家會診“開方T-\"。學校多次邀請了省、市、縣教研室領導,專家到我校現場指導。幫助教師制定揚長避短的措施,選準突破口,造就新能力。
2 對外展示“搭臺子”。我校先后承辦了多次市、縣語、數、外等課程改革觀摩活動,特別是生本教研活動,通過對外開放公開課。讓教師在實踐中經受錘煉,發現不足,及時彌補。
3 外出學習“找點子”。學校先后派出骨干教師赴北京、廣州、深圳、長沙等地參觀學習,內聯外引,探索學校教育的好辦法。
4 嚴格考核“揚鞭子”。以《教學目標管理條例》作為考核依據,嚴格要求,促進自身發展。
5 選好苗子“加擔子”。對有潛能,有發展前途的教師重點培養,讓其在一線挑擔子,增長才干。
6 典型引路“樹牌子”。對敬業愛崗,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在評先表模上一路綠燈,榜樣引路,激揚正氣。
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的培養和訓練,十一校的教師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一支師德高尚、師能高超、師儀高雅的教師團隊己形成。
運用科學的評價機制,激勵創新
為了激發廣大師生的創新潛能,學校大膽改革和嘗試著新的評價辦法。
在評價的對象上,有對學生的評價,包括中學生一日常規的評價,學生智能評價。學生情感評價;有對教師的評價,包括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評價,課堂教學水平的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
在評價事項上。做到“三全”。即實行全學科評價、全方位評價、全有效評價,做到及時評價,及時公示,及時反饋,變“暗箱操作”為“現場直播”,確保全部考評結果的可信度。
在評價方式上,注意三個結合肥市。即定期評價與不定期評價相結合,集體評價與互評相結合,使教師的工作少了“應景之作”,多了“業務寫真”。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冰水來。由于學校各項工作緊緊圍繞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學校由此形成了激勵創新、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
近一年多來,我校參加各類競賽捷報頻傳。張俊璇、張藝輝、向陽同學在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省一等獎,《帥鄉生物多》科技活動項目獲全國三等獎,桑植縣十一學校獲國家“基層賽事優秀組織單位”,學生獲縣、市、省各學科各種獎勵共120多項,教師獲縣、市、省、國家各種獎勵共近百項,學校管理獲縣、市、省、國家共12塊先進單位獎牌。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十一學校全體教師在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銳意進取。大膽改革,為實現“打造張家界一流名校”的教育夢想而創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