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寫作文,許多同學就耷拉了腦袋。是呀。材料匱乏,欲炊無米;語言貧乏。敘述干巴;情感淡漠,不善抒情;思考浮躁,認識膚淺……于是同學們缺失寫作興趣,這樣又怎能做到下筆有神,洋洋灑灑書寫生活呢?
其實這些作文障礙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消除恐“文”癥,客觀診斷我們的作文病因,我們也可以成為作文“高手”,也可以妙筆生花。
綜合說來,當前中學生作文“無話可說”主要有以下四種病癥,需要我們反思診治。
病癥一:生活面窄,閱歷單薄,材料匱乏。
1 材料陳舊,平凡,瑣碎。沒有時代感,沒有典型性。
寫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的困惑與苦惱、溫暖與美好,無具體、典型或者比較新鮮的事例。同學們一寫就是考試失敗,競賽獲獎,朋友失和,為災區獻愛心。媽媽為“我”沖珍珠奶茶,爸爸為我送雨傘,父母離異,親人去世,乘車讓座
同學們普遍不能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的事例,都是人云亦云,不能給人以真實感、新鮮感、時代感,自然影響寫作的質量,作文缺乏生命力與競爭力。
2 生活常識與經驗貧乏,寫作中爆出笑料。
父親異地丟失20萬元存折,悲痛欲絕;“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過荔枝,筆下寫出來的價格卻與實際價格大相徑庭;大鳥剛剛生下一只小鳥;電線老化失火,自己用水撲滅了大火,真是機智勇敢……
一看上面寫作的事情就知道出品于“賈”(假)家集團。作文時,即使我們造假,也要尊重生活,切不可失真。
3 對語意不求甚解,似是而非,褒貶不辨,胡亂使用。
一位同學這樣“贊美”母寒:“從娘胎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便被認定為國民黨反動派隊員……慈母多敗兒,所以我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別看她總是笑微微的,其實是笑里藏刀而已,所以別被這披著羊皮的狼所騙。”上面的文段哪里是贊美母親呢?
我們可以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但不可胡亂使用。同時還要注意:我們贊美一類人,盡量不要有意貶低自己或者其他陪襯人物。
4 簡單復制,或者克隆。
有不少同學不愛觀察生活,不去思考生活,圖省事將所閱讀過的文章據為己有。不是機械照搬,就是畫虎反類犬。其實我們未嘗不能借用材料,只要能對原材料進行翻新改裝,作文就可以“聽唱新翻楊柳枝”。
如:《送報的少年》,敘述一位少年暑假幫打工的父親送報,贊揚這位考上重點大學的少年,懂禮貌,有孝心,謙遜,自強自立。我們不妨對材料進行“改頭換面”:送快餐的少年,竟然是富家子弟,竟然是品學兼優的少年。如此翻新出巧,自然另辟蹊徑,技高一籌。
5 胡編亂造,不合常理。
鄰居老太太的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媽媽經常照應老太太。老太太生了重病,即將辭世,囑托媽媽幫忙隱瞞一個多月,等她的兒女回家過春節時,再告訴他們真相。媽媽善意撒謊,減輕了老太太的兒女失去母親的悲慟。我為此而自豪。(《善意的謊言》)還有位同學寫“我們村有個孤寡老人70多歲,無依無靠。我經常去照顧他。”試想一下,這符合實際嗎?
針對病癥。我們的對策是:積極參加各項活動,豐富人生閱歷。關注社會生活,觀察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寫觀察日記,多收集自己喜歡或者可利用的素材,有了豐富的素材,寫作文時,可以運用“舊瓶裝新酒”、“移花接木”等方法,借用他人材料。
借用材料要善于活化所收集的材料,運用改頭換面、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等方法,對材料進行嫁接組裝與肢解整合。
病癥二:材料不翔實。語言貧乏。敘事干巴。
一位同學這樣寫自己的侄兒:“我的侄兒才一歲多。他非常有趣,會爬、會笑、說話很好玩。”怎么“有趣”怎么“好玩”呢?經過修改。作文就詳實多了:“我的侄兒才一歲多。他非常有趣,喜歡倒著爬,爬著爬著就滾翻了身。小侄兒一笑,口水就流出來,他揩了口水又揉到眼睛里去。剛學說話,是個小小發明家呢,聽:肥肉,被他說成‘胖肉’,逗得大家笑痛了肚子……”
還有位同學如是寫自己:“我脾氣很大,伶牙俐齒,班里同學非常怕我,最會狡辯的同學也常常敗在我手中。”后來,她充實材料,修改成:只要一提起“法老”,班級那些蝦兵蟹將們免不得哀嘆連連:“法老大人,您在埃及的金字塔里沉睡了三千多年,現在跑出來有何貴干?”當然,我也不甘示弱,隨口就應上一句:“哎,睡了那么久,當然得出來活動活動筋骨嘛,你們不正是我練練拳腳的靶子嗎?上天特意安排我來收拾收拾你們!”(《“法老”自述》)
針對病癥,我們的對策是:捕捉精彩瞬間;語言求“新”,求“趣”,求“美”。
求“新”。運用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鮮詞匯;運用超常搭配的旬式;對成語、俗語、詞語名句等進行巧妙化用。
求“趣”。用許多相互關聯的喻體進行整體設喻;對詩訶名句進行巧妙仿擬;將流行歌曲、廣告語言進行巧妙連綴;大詞小用,莊詞諧用,貶詞褒用,舊詞新用,以取得妙趣橫生的效果。
求“美”。可用一些雅詞,用錘煉精當的對偶句、精妙的比喻句、精彩的排比句等美句,營構細膩的描寫段、生動的說明段、精美的議論段、濃郁的抒情段等美段,給讀者美的享受。
病癥三:缺乏生活激情,情感冷漠。不善抒情。
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夸大、扭曲情感……無情、矯情充斥著中學生作文。
針對病癥,我們的對策是:“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們的情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是心靈中流淌出的清泉。它的敘述是含情化的敘述,它的描寫是情景交融的描寫,它的抒情帶上了濃濃的情愫,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一股憾人心魄的力量。
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有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濟南的冬天》)。所以我們首先要熱愛生活,關注他人。激發并培養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培養同情弱小、幫助弱小的美德。這樣,我們真摯的情感就會自然而然從我們的筆端流露出來。
病癥四:思考較淺薄。認識有偏差。不能準確解讀材料。品評生活。
有的同學不善取舍材料,造成材料游離中心或者影響中心的表達,甚至與中心相違背,思考、評析材料又偏離材料蘊涵的意義,或者不能深入挖掘材料內涵。
一位同學寫自己的父親:冷戰幾天,爸爸終于妥協,為我買來心儀的“潮”(潮流)鞋。我的爸爸真是一個好爸爸!如此遷就女兒、滿足女兒虛榮心的父親是稱職、理智的好爸爸嗎?我們可以改頭換面:爸爸最后為我買了“潮”鞋,并告訴我:“女兒,老爹今天給你買來這雙鞋。決不是對你追浪逐‘潮’的支持;更不是對你任性固執的妥協!而是對你獲‘春蕾杯’作文競賽一等獎的鼓勵,是對你幫助鄰居張阿姨照看小孩的獎賞。”(《我有一個好爸爸》)
如。同學們常常和下面這位同學一樣品評母愛:母親對我百般遷就。溫柔慈愛,我在家算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公主生活。擁有大海般的母愛,我是多么的幸福!愛之深,也要愛之得當。究竟什么樣的愛才是博大、深沉而理性的愛?我們中國式教育,是不是要好好解剖一下目前傳統的父愛母愛呢?
針對病癥,我們的對策是:提高認識能力,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我們可以多閱讀“小故事蘊含大道理”之類的書籍,體會每則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從中獲得收益。其次,我們多開展一事一議、一事一評活動。每一件事,我們都用自己的目光去審視,用我們自己的心靈去評判。然后與同學、老師或者家長交流一下,看看大家看待問題的角度是否一樣,評判事物的標準是否統一,大家陳述的理由是否充分。這樣在思考生活、品評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
總之,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只有認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明白我們要“說什么”,才能確立主旨,選擇適當的材料,從而表現生活、表達我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