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解題中的舉一反三
張會初
趣味電學小實驗
王宕娥
一、溫度對電阻的影響實驗
按照圖1所示,把兩節(jié)干電池、一個手電筒專用的2.5V小電珠和一段螺旋線管(可用較細的鐵絲或銅絲在鉛筆桿上密繞10圈左右,并脫胎而成),用導線串連起來。接通電源,小電珠就會通電正常發(fā)光。
但當你用蠟燭燒熱螺旋線管部分時,發(fā)光的小電珠就會慢慢暗下來。當把蠟燭熄滅時,小電珠又像原來一樣光亮了。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導體都有電阻,在導線兩端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線電阻越小,通過的電流就越大;反之,電阻越大。通過電流就越小。
電阻是隨溫度高低變化的,溫度越高,電阻越大,溫度越低,電阻越小。蠟燭燒著導線時,電阻增大,通過電流變小,小電珠的光亮就減弱了。
二、導體與絕緣體的轉化試驗
按圖2所示接好線路,其中A是燈絲已斷的小燈泡(如手電筒用過的廢小電珠)的玻璃芯,電池用4節(jié)干電池串聯(lián)(6V)而成。
當不對A的玻璃體加熱時,發(fā)光二極管不發(fā)光,這說明“串聯(lián)”在電路中的玻璃體不導電。當用酒精燈對A的玻璃體加熱時,只需1分鐘左右的時間,發(fā)光二極管便開始發(fā)光。
這真讓人難以置信:作為絕緣體的玻璃,難道會在高溫下變成導體?
答案的確如此!這個有趣的小實驗說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如高溫)下兩者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