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如上網、看電視等獲取知識,如果教師仍然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則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熱情。因此,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在新課程之下顯得極為重要。
初中歷史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本人認為最關鍵的是,教師要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來進行研究。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一、讓學生合作互動
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束縛,不知何時,初中歷史教學也出現了兩種極不正常的狀況,一部分歷史教師為了學生考試得高分而一味的照本宣科,突出強調死記硬背;還有一部分教師則認為歷史是副科,只重視讓學生好玩。根本不注重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與提高。
這些做法都使中學歷史教學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展現和能力發展。如今,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方式更多樣,形式更豐富多彩,學生的活動性、參與性也越來越強,這是符合初中學生好動、好表現自我的年齡特征的。
因此,在新課程下,歷史教師必須組織并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能夠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能力。
二、放飛想象的翅膀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我們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在歷史課堂中不斷進行想象。
目前實施的初中歷史新課程增加了“暢想天地”一欄,這就給了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的舞臺。因此,我們不僅要認真實施這一個環節,還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精心設計給學生更多想象的時間和空間。
如在講“原始農耕生活”以及“史前時期的人類”這些課文時,讓學生結合教材,想象河姆渡人、半坡人、南方古猿是怎樣生活和生產的,并繪出想象圖來;在講有關戰爭的內容時,如“鴉片戰爭”、“美國南北戰爭”,教師引導學生在音樂背景下想象戰爭的規模與殘酷等。
總之,教師在每一節課上都可以設置讓學生想象的情節,而且教師一定要善待學生的“想”,哪怕是錯誤的瞎想也要倍加愛護,因為想象是創新的源泉。
三、激發好問的積極性
好奇心是創造者應有的一種心理素質,好奇心是創造的前提。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好奇心,讓每個學生都發現和提出很多問題。
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新航路的開辟使西班牙和葡萄牙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但鄭和下西洋為什么沒有使中國走上擴張道路呢?”“戰爭也是一種文明交往方式,那么近代史上的戰爭如鴉片戰爭給我們中國帶來了什么好處呢?”等,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對這些問題不僅要認真分析解答,而且還可以就一些有辯論價值的問題組織專題討論。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在共同解決的過程中各抒己見。
四、鍛煉動手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大膽動手。初中歷史新教材中提供了不少動手活動的內容。如開辟歷史學習園地,讓學生設計模式,確立主題;繪制歷史插圖;仿制歷史文物。這些教學內容的設置讓學生在教學中有了很多動手的機會。
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設置更多相關的活動內容,比如讓學生在課前設計教學板書、制作歷史教具、繪制歷史示意圖等等。
中學時期是青少年身體急劇變化、心理逐步成熟的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主要求增長,這些有益的操作會讓學生產生標新立異的沖動,從而激起他們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