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是一個全社會都在密切關注的話題,也是我們國家正面臨的巨大挑戰。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或許還沒有足夠的知識研究節能減排的新技術新產品,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為各行各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出謀劃策,但只要我們堅持從小事做起,在節能減排方面,中學生也是大有可為的:
一、營造“節能減排,人人有責”的氛圍,你也可以貢獻一份力量
節能減排,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的節能環保意思淡漠,在你身邊的家人、朋友、同學中大力倡導崇尚節約、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等理念,宣傳節約、環保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營造“節能減排,人人有責”的氛圍。
例如:上海格致中學13名學生發出倡議,號召大家上學時自帶水杯,盡量不用瓶裝水。為此他們算了一筆很細的賬。全校約有47.8%的同學每天至少使用一瓶瓶裝水,每天消耗塑料瓶717個,按每年在校200天計算,共約消耗塑料瓶14.34萬個。此外,學校平均每月需要購買960瓶瓶裝水用于各種會議使用,每年按10個月計算,全年約消耗塑料瓶9600個。兩項相加,全校每年要消耗塑料瓶15.3萬個。
同學們查閱資料后發現,每生產1個550毫升容量的塑料瓶,需要消耗5克標準煤,排放12.5克二氧化碳。由此算來,格致中學往年僅使用瓶裝水一項,就要消耗標準煤765千克,排放二氧化碳1912.5千克。目前,上海全市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約150萬左右。格致中學學生數為1500人。假定該校的瓶裝水使用處于本市的平均水平,那就可以推算出,全上海的中小學生每年在校期間約要消耗的塑料瓶為1.53億個,生產這些塑料瓶需要消耗標準煤765噸,排放二氧化碳1912.5噸。
同學們還進一步了解到,一只容量為1升的塑料瓶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7升水,那么,要生產出上海中小學生每年在校消耗的瓶裝水所用的塑料瓶,需要消耗589050噸水。可以推測。全國乃至全世界中小學生使用瓶裝水所消耗的能源和水資源,以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是非常驚人的。所以,他們倡議:為了地球美好的明天,人人都有責任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二、日常生活中,節能減排處處可為
節能減排要從每個細節做起,“節約一滴水、一張紙、一粒米、一度電”應是我們的責任。不僅要從自己做起,還要協助家長做好家庭的環保工作。另外,還要學習和尋找節能的竅門和方法。例如:
1.節約電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節電好習慣:
——注意隨手關燈,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
——及時拔下家用電器插頭。電視機、洗衣機、微波爐、空調等家用電器,在待機狀態下仍在耗電,加在一起相當于開一只30-50瓦的長明燈。不用電器時切斷或關掉電源;在不需要繼續充電時。隨手從插座上拔掉充電器;如果一個小時之內不使用電腦,順手關上主機和顯示器;
——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出門前三分鐘關空調,按每臺每年可節電約五度的保守估計,相當減排二氧化碳4.8千克。如果對全國1.5億臺空調都采取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節電約7.5億度,減排二氧化碳72萬噸。
2.節約水資源:
——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或者澆花。
——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干凈,洗起來既節水省時,又可少用洗滌劑,減少水污染。
——沖洗衣服時,可以加入少量肥皂粉,因為洗衣粉遇到肥皂會減少很多泡沫,既省水又節約清洗時間。
——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手、洗澡、洗衣、洗菜的水和較干凈的洗碗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洗抹布、擦地板、沖馬桶、澆花等。
3.環保購物
——自備購物袋或重復使用塑料袋購物。塑料的原料主要來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節約塑料袋就是節約地球能源。
——購買本地的產品能減少在產品運輸時產生的二氧化碳。
——購買季節性的水果和蔬菜能減少溫室生長的農作物。很多溫室都消耗大量的能源來種植非季節性的產品。
——少用一次性制品。一次性用品給人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災難。它們加快了地球資源的耗竭,所產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環境污染。以一次性筷子為例,我國每年向日本和韓國出口約150萬立方米,需要損耗200萬平方米的森林資源。
——注意購買包裝簡單的產品。這代表在包裝的生產過程中,消耗了較少的能量。減少了送往垃圾填埋地的垃圾,也減少消費者的經濟負擔。
4.節約用紙
——紙張雙面打印、復印,既可以減少費用,又可以節能減排。如果全國10%的打印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每年可減少耗紙約5.1萬噸,相當于節約100億張A4紙,算下來將節能6.4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6.4萬噸。
5.循環再利用
家里可以準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廚房垃圾等。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
6.崇尚節約、合理消費
目前,有部分人的生活消費還存在著高消費、過度消費甚至奢侈消費的現象。我國目前的糧食浪費比例高達18%,由此帶來的糧食在種植、加工、運輸、烹飪、消費等一系列環節中的能源浪費極其嚴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是我們從小就知曉的道理。而且,每節約1斤糧食可節能約0.18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國有11.65億人平均每人每年減少這些糧食浪費,共節能約21.6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54.8萬噸。
所以,要轉變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倡崇尚節約、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社會風氣。
總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學習和生活中,只要你在細心留意,就會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做個有心人,節能減排方面,你也可以大顯身手
不要以為節能減排創意和發明一定需要高深的知識,其實,只要你時時留心,處處留意,仔細觀察,你也可以從身邊做起,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提出具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節能減排功能的小設計、小發明、小創造的作品。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事例:
一名每天乘電梯出門上學的初三學生,上海市實驗學校中三(3)班孟以爽同學細心地發現:電梯會在某樓面停下,打開電梯門后卻又無人進出,這不但浪費了時間,而且會造成電梯機械的磨損,更是浪費了許多電能。孟以爽寫作了一份名為《上海住宅電梯節能小措施》的論文,算算一部電梯運行過程中電能浪費到底有多少,并提出借鑒跳舞毯的原理,在電梯門外鋪塊裝感應器的地毯,讓電梯少點空轉。業內人士認為,電梯的能源浪費常常不為人所注意,孩子們的想法很有意義。
上海市向明中學高一學生陳菲對空調散熱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產生了好奇心,一直在想“空調散發的余熱為什么不可以利用呢?”發現問題后,陳菲積極參與到有關模型制造、論文撰寫、數據測試等工作,并經過多次實踐,發明了“高效空調熱水器”,可以在空調制冷的同時,利用空調散發的余熱燒開水、燒飯、蒸饅頭、烘衣服等,一方面可達到空調熱氣的“零排放”,降低環境溫度,另一方面還可節約大量熱能。
這一成功發明,榮獲“世界杰出青年發明金獎”,成為今年全球獲此殊榮的3位青年人中的一位。這也是中國學生首次在這一獎項上折桂。
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進程中,每個人都是一個音符,只要頭腦中多一根“節能”的弦,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那么每個人都可以為節能做出貢獻。
(指導老師:陳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