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增強反思能力。
教師反思的對象是教學實踐,而反思的參照系就是先進的教育理論。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又怎么能進行反思性教學呢?
我曾經參與一位青年教師的小學語文教學觀摩課設計,這是一節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教學課。當時,我建議這位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生活場景,如通過認讀教師或學生自己的名字、商標名稱等,創設識字的生活場景,將這節識字教學課融入到生活場景,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觀摩課獲得專家老師的一致好評。
當然,除了進行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外,還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老師的語文素養,這也是一個反思型教師必須做到的。
二、反思教學行為,加強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反思。
1.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學待業是否明確;教師的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的;教師能否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等。
2.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如語文教學,可以反思這些方面: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策略,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質量的教學策略等。
3.反思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
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習慣時,也要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
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后來,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朗誦,有的表演動作,有的擺設小道具,有的參與評價……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既體驗了語文學習的快樂,又學習了語文知識。
三、反思教學計劃和教學評價,進行課前課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不僅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與課后的教學評價。
例如,教師反思《挖薺菜》一文教學計劃,就會發現,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當今社會的富裕生活狀況等,學生可能對作者那種懷念薺菜的特殊感情不理解,學生甚至可能會談及代溝問題。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有必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從而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評價一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瓶頸,如何完善語文教學評價、建構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
例如教學《挖薺菜》,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就不是僅僅看學生理解了哪些詞,會讀那些字,在評價過程中,還可’以考查學生的課文朗讀能力、探究問題能力,也可以考查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如復述、概括文意等,這可以是一種定量的評價,可以是一種階段性的評價,也可以是一種終結性的評價。
隨著教師教學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師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培養反思型、批判型的語文教師,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