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年終算賬時,忙碌了一年的企業財務人員又得面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以下簡稱匯算清繳)的挑戰。
“2008年度匯算清繳雖然過去半年多時間了,但那種緊張、忙碌、怕出錯的氣氛仍然記憶深刻。新政策、新報表、新程序,一切都是新的,是我經歷的難度最大的匯算清繳。2009年度匯算清繳仍然面臨不少新政策,只有早動手、早準備,才能從容應對。”北京市某商業銀行的財務經理說。
有關專家認為,通過2008年度匯算清繳,大多數企業財務人員和稅務干部逐步適應了匯算清繳的新政策、新報表、新程序,匯算清繳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企業財務人員不能因此掉以輕心,2009年度匯算清繳難度同樣不小。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2009年5月份以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不少企業所得稅新政策,企業理解、執行這些政策的準確度將通過匯算清繳來檢驗。
涉及收入確認和稅收優惠的新政策包括:《關于非營利組織企業所得稅免稅收入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2號)、《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87號)、《關于小型微利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133號)、《關于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管理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9]255號)、《關于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財關稅[2009]55號)等等。這些政策對原有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作了調整,事關企業能否享受減免稅優惠,對一些企業影響很大。
涉及稅前扣除的新政策包括:《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國稅發[2009]88號)、《關于部分行業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72號)、《關于企業投資者投資未到位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9]312號)等等,對原有的費用、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作了調整,涉及面廣,影響大。
上述政策大多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執行,因此企業不僅應按新政策處理今年納稅事項,而且還可能涉及跨年度納稅調整問題,有不小的難度。
第二,截至目前,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的配套法規還沒有出齊。
比如,“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享受減免稅優惠的具體條件和范圍還沒有發布,技術轉讓減免企業所得稅的具體條件和標準、居民企業境外收入已納稅額抵免操作辦法等也沒有發布。這些配套法規可能在2009年度匯算清繳期間出臺,納稅人到時又需要緊張地學習并應用。
第三,2009年度匯算清繳要求會更高,將要求企業嚴格執行相關的稅收法規和政策。
在2008年度匯算清繳中,由于是第一次按新稅法進行匯算清繳,加上許多配套法規、政策出臺時間晚,不少地方的稅務機關放松了標準,沒有和企業較真兒。
北京市國稅局有關人士介紹,按往年慣例,國家稅務總局在2010年2月以后才會發布開展匯算清繳的通知,提出具體要求。納稅人不能等到那時才啟動匯算清繳工作,而要早動手,吃透稅收法規,充分做好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應有的放矢
在現階段,企業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
某稅務師事務所專家說:“根據我們長期為企業提供匯算清繳鑒證的經驗,企業要做好匯算清繳,避免受到罰款、加收滯納金等稅收風險,應有的放矢地開展準備工作,特別注意容易發生錯誤的4類問題。”
該專家認為,做好財務核算工作,及時結賬,準備好財務資料,如憑證、賬簿、報表等,是對準備工作的基本要求。企業在結賬前要進行必要的測算,做到心中有數。對于需要審批或備案的事項,應及時準備好相關資料,按稅務機關要求的時限進行審批和備案,以免錯過時限遭受損失。同時,要隨時關注稅務動態,尤其是匯算清繳期間頒布的新政策、新法規,及時學習和應用。如時間緊張,企業可尋求專業機構支持,以降低稅務風險。
該專家強調,如果稅務機關要求企業提交中介機構出具的鑒證報告,企業應請有資質的正規的中介機構進行鑒證。
某稅務師事務所項目經理說,根據2008年度匯算清繳的經驗,企業常犯的錯誤包括計稅收入應計未計、成本費用應扣未扣、調整項目應調未調、審批事項應報未報4類,這是企業在匯算清繳中應特別關注的問題。
1、計稅收入應計未計導致少納稅,容易受罰。因為稅法規定與會計制度在收入的確認原則和確認時間上存在差異,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納稅。納稅申報表中的“收入總額”是稅法認定的計稅收入總額,既包括會計口徑收入,又包括會計未作收入而稅法要求作為收入的視同銷售收入等;既包括應稅項目收入,又包括免稅項目收入。納稅人在填寫納稅申報表時,既要確保會計口徑的收入準確無誤,也要注重對計稅收入與會計收入差異的賬外調整,即在納稅申報表上進行調整,避免計稅收入應計未計。
2、成本費用應扣未扣多納稅,企業遭受損失。在實際工作中,一些納稅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往往會利用某些賬戶隨意調節成本費用:有的亂擠亂攤成本費用,有的故意少計費用、少提折舊,調節利潤。有關稅法規定,企業納稅年度內應計未計扣除項目,包括各類應計未計費用、應提未提折舊等,一般不得轉移以后年度補扣。這就要求納稅人在納稅年度對成本費用的核算要規范、合法,對成本費用的扣除要及時、足額,避免成本費用應扣未扣。
3、調整項目應調未調不符合稅法規定。納稅調整項目主要有:工資薪金,職工福利費、職工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利息支出,業務招待費,廣告支出,贊助支出,捐贈支出,折舊、攤銷支出,罰款、罰金或滯納金,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研究開發費用附加扣除額,以及其他納稅調整項目等。納稅人在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應按照稅收法律、法規和企業所得稅的有關規定進行納稅調整。
4、審批事項應報未報使企業利益受損。雖然《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后,稅務機關取消了很多審批項目,但目前仍然有些項目需要審批才能執行,比如一些資產損失稅前扣除需要審批,企業享受減免稅一般也需要審批,對這些項目企業應按有關規定及時辦理,否則會遭受損失。
有關專家認為,2009年大型企業集團在稅收自查中暴露出的企業所得稅問題,正是企業以前進行匯算清繳不徹底留下的隱患。自查翻出企業的陳年舊賬,查出的問題不僅要補稅,還要加收巨額的滯納金,企業的稅收風險被放大了。因此,企業應高度重視所得稅匯算清繳,以免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