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候由熱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且燥氣主令,易損傷機體津液,出現口鼻干燥、干咳少痰、大便秘結或腹瀉、皮膚干燥甚至皸裂等癥狀。注意以下四要點,方能保健康。
一要多飲水,多食一些富含津液的水果蔬菜,如梨、蘋果、甘蔗、西紅柿、黃瓜等,以生津潤燥止咳。適當服用一些益氣養陰、潤肺止咳的食療方也是不錯的選擇。(1)百合銀耳湯:百合、太子參、銀耳各30克,冰糖適量,將百合、太子參用清水洗凈,銀耳浸泡后洗去根部黑蒂,三者一同人鍋水煮,熟后加冰糖溶化即成。(2)沙參玉竹潤肺湯:沙參、玉竹各30克,豬肺100克,加蔥花少許一起燉至肺熟,加味精、食鹽適量調湯即可。
二要注意飲食衛生,不過食生冷。秋季各種瓜果大量上市,誘惑著人們的胃口。但經過一個夏天的溫熱交爭,人體的胃腸此時比較虛弱,抵抗力亦相對降低,若恣意貪涼圖冷,過食瓜果,特別是不潔的生冷瓜果,很容易造成濕熱內蒸,甚或毒滯胃腸,導致腸炎、痢疾等疾病。老人本身脾胃功能退化,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更應該注意。
三是適量適時增減衣物。初秋雖然溫度較夏季降低,但流火未盡,民間亦有“春捂秋凍”之說,故人秋后不宜過早過多加衣。應該讓機體適當經受寒涼的鍛煉,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也為人冬御寒做準備。
四是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身臨草枯葉落的深秋,常會引發人們心中失落之感,易誘發消沉情緒。因而,必須注意心理上的調適,學會解郁散結,莫生氣,戒焦躁。可登高遠望,也可參與一些有趣的體育活動,如踢毽子、放風箏、打太極拳、抽陀螺、釣魚等,以怡神解郁、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