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心衰當哮喘
尹 兵
橋梁建筑工程設計院的姜總工程師,年近六旬,體型肥胖,氣質文雅,患高血壓、支氣管哮喘十余年。近兩年來,每到秋冬季節哮喘反復發作,表現為胸悶、氣急、咳嗽、哮喘,咯泡沫樣痰。尤其在夜間咳嗽劇烈,呈陣發性呃咳伴喘息。在當地醫院多次診治,診斷為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病,給予抗炎、鎮咳、止喘和降壓藥等治療。服藥后癥狀緩解,但在生活中稍有不慎,就又復發。
近一周來,他經常感到胸悶、心慌、氣急,活動時明顯,稍事休息后好轉。最使他感到難受的是,每當深夜熟睡時,突然出現陣發性頻頻呃咳,咯粉紅色泡沫痰,氣促、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出汗,被迫坐起取半臥位,才逐漸得以緩解。他以為是哮喘病復發,按以前的慣例連續服用藥物,始終無效,這才勉強在老伴的陪同下去省城醫院診治。心內科專家詳細詢問病史,又做了心電圖、胸部x線攝片、心臟多普勒、心功能和血液生化、心肌酶、肌鈣蛋白等檢測,診斷為高血壓心臟病,并發急性左心衰,當即住院治療。經專家精心治療后,姜總的心衰得到控制,臨床癥狀日趨減輕。
急性心衰是急性心力衰竭的簡稱,是由于心肌病變,或心臟負荷過重,心肌收縮力減弱,等,所導致的一組心臟急癥。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多種疾病都會累及心臟,最終導致心肌受損而出現心衰;或因肥胖、高血壓等,其舒張壓持續增高,致使心臟負荷過重,收縮與舒張功能減退,心排血量減少,全身重要臟器得不到足夠的血氧供應,進而導致心臟功能衰減,產生一系列急性心衰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睡眠時部分血液由下半身流至肺部,使肺部淤血。特別是夜間患者平臥后,由于肺活量減少、換氣功能障礙等因素,使心肌供血減少,出現突發性呃咳、氣短、胸悶、心悸、喘息、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患者常被迫坐起大口喘氣,甚或雙腿下垂,胸部前傾,癥狀才慢慢得到緩解。此現象醫學上稱為“心源性哮喘”,或稱急性左心衰。
由于老年人易患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加之左心衰早期的癥狀比較隱襲,發病時癥狀類似哮喘。因此,有相當一部分老年性心衰患者往往被誤診為支氣管炎或哮喘而延誤正確治療,最后發展為全心衰,病情逐漸嚴重,誘發多臟器功能損傷而危及生命。因此,凡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冠心病和體重超標者,一旦發現心衰征兆,如突發性胸悶、氣促、心慌、呃咳氣喘等,尤其是夜間突發性呃咳、氣喘、心悸、呼吸困難者,要高度警惕左心衰。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必要時做心臟多普勒或血液動力學檢測,及早診斷與治療,以防貽誤病情,釀成嚴重后果。
易被忽視的頸椎病并發癥
蒲昭和
臨床上采用x線攝片或CT等檢查方法,診斷頸椎病并不困難。然而,由于頸椎周圍組織受刺激、壓迫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常有一些病人表現不典型。若不予重視,會影響頸椎病的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甚至導致嚴重后果。
頸心綜合征 本綜合征易誤診為冠心病。其特點是心前區壓迫痛或鉆痛,類似心絞痛發作,但發作時間多在15分鐘以上,有時可達數小時,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緩解。發作與勞累、緊張等因素無關,卻與頭頸部位突然改變、受刺激或壓迫有關;轉動頸部,向上高舉手臂,或咳嗽、打噴嚏時,心前區疼痛可明顯加劇。做心電圖檢查,可見ST—T波及心律失常樣改變,但擴冠及抗心律失常不能改善。頸椎x線攝片可見明顯病理改變,按頸椎病治療后心臟異常可獲改善或消失。
頸性高血壓主要與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經刺激引起的功能紊亂有關。患者有典型的頸椎病癥狀和體征,同時常有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頸心綜合征的表現,多伴有睡眠障礙、頭暈、情緒不穩定,血壓升高。服用降壓藥效果不佳或無效,按頸椎病治療后血壓隨之下降。
頸性眩暈 多為頸椎骨質增生壓迫頸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易與腦動脈硬化或美尼爾綜合征相混淆。患者有典型頸椎病史,常有反復發作的眩暈,或同時伴有頭痛、出汗、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失調癥狀。眩暈和猝倒多發生在突然改變頭部位置或身體不平衡時。猝倒后很快清醒,不伴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及后遺癥。多普勒、推動脈造影、頸椎x光片有助于診斷。
頸性吞咽困難 與食道后壁受頸椎前緣骨刺壓迫,引起食道狹窄、痙攣有關,臨床易誤診為食道癌或癔病。吞咽困難或食管異物感時輕時重,常在頸部突然改變或受壓迫時發生。除頸椎病癥狀外,同時伴有胸悶、嘔吐、干咳、飲水發嗆、聲音嘶啞等癥狀,服用激素、消炎痛、芬必得有一定緩解作用。頸椎側位攝片或cT掃描,可見頸椎前緣骨刺向前突出及食管受壓。
頸性視力障礙 當頸椎受壓或突然改變體位時,同時或相繼出現視力及視野改變,如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眼脹痛、怕光等癥狀,且兩者病情密切相關。開始時常是一眼或雙眼脹痛、怕光,間歇性視力模糊,隨著頸椎病加重,出現視力障礙及眼部其他癥狀。眼科用藥治療效果差,但隨著治療頸椎病癥狀緩解,視力下降也可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