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由于心臟的營養血管——冠狀動脈的管壁形成粥樣斑塊,造成管腔狹窄所致。有些附著在血管壁上的硬化斑塊不穩定,在受到某些刺激時,可從管壁上脫落。隨血液流動。如果恰逢冠脈痙攣,使管腔進一步變窄,則會發生相關冠脈的閉塞,局部心肌因完全失去血液供應而壞死,發生心梗。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內的全身動脈硬化,因此屬于全身性慢性疾病。很多因素都可加速人體動脈的硬化,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吸煙、糖尿病及家族史等,其中前四類被認為是最重要的。 近年來一項由全球各大洲52個國家15152名病例和14820名對照者參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吸煙是最強的危險因素之一。吸煙者患心梗的危險性是從未吸煙者的2,87倍。其次是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血脂和社會心理因素。體重指數也與心梗的危險因素相關,其中腹型肥胖最為顯著。而每日攝入水果和蔬菜、堅持中度或較強體力活動和適量飲酒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保護因素。各種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都具有“累積效應”。采用多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急性心梗的危險性;而多種危險因素同時存在,則會增加急性心梗的風險。此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病原體感染如肺炎衣原體、巨細胞病毒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等,都與冠脈事件相關。
每年接受健康體檢,對危險因素進行評估,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夠遠離冠心病的侵擾。在各種體檢項目中,對動脈僵硬度的評估在近年受到關注。動脈的僵硬度隨年齡而增加,稱為“血管年齡”。如果血管年齡超過實際年齡,說明血管彈性明顯降低,已存在動脈硬化,應引起重視。
除了“防范”于未發之前,還要通過積極治療來“進攻”,才能不被“將軍”。
冠心病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臨床上要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癥狀較輕,冠脈造影診斷血管狹窄程度不重(<70%)者,首選藥物治療。而癥狀明顯,藥物控制不理想,血管局部狹窄>70%者,可考慮冠脈內植入支架。同時患有糖尿病者,冠脈血管病變多為彌散性,植入支架難以獲得好的效果,可考慮冠脈搭橋。
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降低心肌耗氧量,擴張動、靜脈及外周血管,減輕心臟負荷,以緩解冠心病心絞痛。目前常用B-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可以適當地降低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達到心臟保護作用。硝酸酯類,如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5-單硝酸異山梨酯等有擴血管作用,是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的首選藥物。對于有粥樣動脈硬化的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和他汀類藥物穩定癍塊,有益于減輕高血凝狀態和防止斑塊脫落阻塞血管。治療冠心病的同時,對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控制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