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叫的車
工廠里生產了許多產品,要運往各個地方。運輸前,產品要打包,很多時候是放進包裝箱里。
這些產品,有的怕日曬雨淋,有的包裝箱震動得厲害些就粉身碎骨,有的顛倒放置后變成了廢物。
運輸可能靠汽車、火車、輪船、飛機,還可能請小毛驢幫個忙。
包裝箱要裝上運輸車(或者飛機、輪船、小毛驢等),有的靠傳送帶,有的靠人扛。
產品不會說話,這些標記就起作用了,告訴人們,這個要小心輕放,那個要防潮……
可是,一路上可能山高水遠,旅途中可能不斷調換運輸貨物的工具、方法:
卡車——機場運輸帶——飛機——機場傳送帶——小貨車—一人工搬運到拖拉機上——人工綁在小毛驢身上……
剛才還風和日麗,突然電閃雷鳴前一程道路平坦,車廂里的包裝箱相安無事,后一程崎嶇顛簸,包裝箱互相撞擊……司機(包括趕毛驢“司機”)只顧眼前平安駕駛,一時忘記車廂里住著嬌嫩寶寶……
如果能及時提醒裝卸工、提醒司機,讓他們在關鍵時刻分出點注意力來關照這些貨物該多好?
嘿,這不是夢想!只要進入物聯網,包裝箱可能會大叫:“太熱了,我受不了了!” 或者說:“輕一點,你扔疼我了!”
還不僅如此呢,當裝載的貨物超重時,卡車會說“超載100公斤了!”當司機在休息區聊天忘記時間時,貨車會怒吼“快發車,你想半夜還到不了家嗎?! ”
奶奶的菜
老聽爺爺奶奶說:我們小時候的菜真好吃,沒有農藥,用的都是農家肥。
爸爸媽媽也感嘆:最好自己種菜,吃起來比較放心。哪怕在超市買菜,上面貼著“無公害蔬菜”等標識,也不知道為什么是“無公害”,因為長得跟沒有標識的蔬菜像一家人。
是的,科技發達往往帶來尷尬,本來想讓蔬菜、糧食長得茂盛一些,把農家肥改成化學肥料,撒上農藥不讓害蟲來啃吃,誰知采摘下來后送到實驗室,哎呀,不合格,是有害產品!
買菜的人困惑,種菜的人也難。什么時候澆水、營養劑該怎么調配,常常是靠眼睛看,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一不小心,種的菜就“全軍覆滅”。
物聯網又來幫忙了。它24小時監管著蔬菜大棚,太熱了、太干了、太濕了……都會及時報警,并且告訴你,該降多少溫度、該澆多少水、營養劑濃度多少……如果添加了不該用的化學產品,它也會毫不客氣地記錄下來。當這些蔬菜來到市場上,每個顧客都能查到蔬菜的“出生證明”——條形碼,根據條形碼進入網絡,能看到蔬菜在種植過程中的各種真實狀況。
有了聰明的物聯網,爺爺奶奶嘗了后開心地說:哈,我們小時候吃的菜又回來了!
自動化的一天
有了物聯網,你會過得更加舒適、方便。
星期一早上,鬧鐘響了,你迷迷糊糊地賴在床上,這時,窗簾自動打開,燦爛的陽光笑瞇瞇地招呼你,你的睡夢全跑掉了,只好乖乖起床。此刻電話響了,老師通知你今天學校臨時有事,大家可以晚半個小時上學。你大叫一聲“哇!”立刻打電話把好消息告訴小明;小明回答,他也知道了,老師真神,全班同學同時接到通知!這“賺”來的半小時過得飛快,你背上書包準備上學,咦,什么玩意兒動彈了起來?哦,吸塵器正在自己干活!原來,媽媽想每個星期一打掃一下房間,物聯網接到命令后,每到星期一,趁家里人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吸塵器自個兒忙開了,等你們回到家,屋子里干干凈凈,沒有一點灰塵。
下班后,爸爸到超市買東西,推著滿滿的購物車走過收銀臺,腳步沒停一下,直接到了停車場,把東西裝進汽車里,沒見營業員碰一碰這些吃的、用的,該付的錢已經從爸爸的銀行卡里扣掉了。這時正是交通繁忙的時候,爸爸通過物聯網,知道哪條路線又通暢又離家最近,他快樂地上路了。突然來了一個電話,他拿起手機說著,錯把油門當剎車踩了,汽車立刻叫了起來:危險!爸爸嚇出一身冷汗,趕緊丟下手機,集中精神繼續開車。
媽媽很講究家里空氣的新鮮度,下班回家前告訴物聯網,請把家里的窗戶打開透透氣。另外,讓飯煲、湯鍋先把飯菜煮起來。
晚上,媽媽把衣服放進洗衣機,衣服甲悄悄地對洗衣機說:我要用30攝氏度的水溫!洗衣機悄悄地回答:放心吧,錯不了,你一進來我就知道了。幸好衣服乙、衣服丙沒有你挑剔,它們說都隨你了!
你說,這些還不能馬上實現,但聽說我國的物聯網技術走在前列,我想立刻體驗一下,成嗎?
沒問題!世博會已經召開了,如果你的手機進入物聯網,那么,只要刷手機,你可以進世博園參觀、在世博園里買紀念品、吃飯……
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說到現在,“物聯網”到底是什么呀?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只要你上過網就知道,在網上,可以跟遠處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干一項工作、一起打游戲……電腦跟電腦之間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這就是“互聯網”。
物聯網離不開互聯網,它通過互聯網,把‘物品”,也就是工廠產品啊、卡車啊、蔬菜啊、窗簾啊、超市貨品啊、飯煲啊、洗衣機啊、手機啊……連在一起。
這些被連在一起的“物”,身上都有一個“電子標簽”,叫“R F I D”。
我們用手摸一摸貓兒的身體,哇,毛茸茸的用舌頭舔一舔冰激凌,哦,涼涼的。用手摸,碰到了貓兒,用舌頭舔,挨上了冰激凌,這些都叫“接觸”,因為接觸了,才認識、辨別出它是毛茸茸的、它是涼涼的。
RFID很奇特,它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意思是不用接觸,就能自動認識、辨別。
RFID中存儲著規范而有用的信息,比如蔬菜的出生地、該售什么價等等,通過網絡把它們自動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又通過網絡讓應該可以看到的人看到這些信息,“物”的身份都是“透明”的。
因為RFID標簽中存儲著物品的信息,當爸爸推著購物車經過收銀臺時,不用把蔬菜等一件一件拿給營業員“接觸”,貨物通過RFID、互聯網把信息傳到需要去的地方,最終,銀行知道該從爸爸的銀行卡里扣多少錢超市配送貨物的地方知道銷售了多少貨物,哪些貨物很受歡迎,還要補進哪些貨物……
再加上一些技術,就能讓“物”“開口說話”了。就像汽車上的倒車雷達,事先設置好了,車尾巴一到可能會撞壞的距離,雷達就會叫起來。
當然,光靠RFID、互聯網還不行,還有紅外傳感器(任何“物”只要有溫度,就會“射”出紅外線,紅外線傳感器不用跟它接觸,就能知道它是“誰”)、全球定位系統(通過衛星來“看”地球。比如,爸爸開車到陌生地方,通過全球定位系統知道走哪條路可以到達老同學家)等設備,物聯網就能自動地、聰明地進行——
識別:比如,這是什么“物”;
定位:比如,“物”在哪里;
跟蹤:比如,“物”在什么線路上流動;
監控:比如,“物”有沒有按照要求運輸;
管理:比如,處理不符合要求的“物”。
“物聯網”是不是很神奇?
答案:A 小心輕放 B 防潮 C 向上 D 怕熱 E 重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