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校招生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靈活多元,錄取評價指標包括中學成績、標準化考試分數、課外活動、才藝與能力、個性品質等。
其中,中學成績是美國大學入學最重要的一條標準。但大學在評估此項指標時,也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數,而是將其放置到學生的中學教育條件或家庭背景中綜合評價。此外,鼓勵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下多選修難度大的高級課程或大學預修課程,學生修習并通過了這些高難度課程的統一考試,可以為大學入學申請增加不少籌碼。
由于美國的中學沒有統一的課程和教材,各校水平參差不齊,評分標準高低不一,因此大學錄取新生需要有一個共同標準的統一考試。在美國,這種考試不是由政府部門而是由民間考試機構主持的。統一考試(包括SAT和ACT)分數是僅次于中學成績的另一條主要入學指標,也是大學排行榜的影響因子之一。
課外活動是一些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在考察學生入學申請時較重視的內容,它不僅有助于大學了解學生對非學術活動或在學校以外社區活動的參與程度、承擔的義務、所作的貢獻,而且可以關注到學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
推薦信在入學申請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一般要求學生提供由高中主要課程任課教師所寫的推薦信。但是一般并不接受校長的推薦,因為校長不見得比任課老師更了解這名學生,其推薦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不免打了折扣。有的學校也歡迎提供由雇主、教練、宗教領袖、朋友、家人等寫的額外推薦信。
由于希望選拔到全面發展的學生,一些大學還鼓勵申請者提交自己在藝術、體育或其他方面的才能證明。
學生的個性品質通常也是招生人員所關注的,這主要從推薦信、中學報告以及學生所寫的短文或個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這些材料使學校在冰冷的考試分數之外,能了解學生作為 “人”的思想、觀念、態度、興趣愛好、生活經歷等活生生的另一面。此外,面試表現也是一些大學錄取評價的內容之一。大學一般鼓勵學生盡量利用面試機會,以便學校和學生能更好地相互了解。面試并不在校園內由招生人員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們代表學校在當地進行。因此,面試與其說是入學條件之一,毋寧說是架設在學生與大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或者說是大學向學生推介自己的一條渠道。
美國數千所高校招生計劃“因校制宜”。常用的招生計劃有提前招生、常規招生、滾動招生三種。其中,提前招生又分為“提前決定”和“提前行動”。二者的區別在于,“提前決定”是捆綁式的,學生申請這一計劃,就意味著對大學做了某種承諾,一旦被錄取,便有義務進入該校,且要交納一定的入學保證金,同時撤銷已提交的其他學校的同類申請,否則便是違規?!疤崆靶袆印眲t是非捆綁的,學生即使被某所大學錄取,也可等到所申請的其他大學錄取結果出來比較后,再決定上哪所大學。
常規招生的申請截止日一般為1月1日,3月底或4月初出錄取結果,被錄取的學生要求在5月1日前答復學校,并交納保證金。
競爭性不強的大學則多實行滾動招生,即早申請早錄取,以刺激學生積極申讀。由于申請不久便可知曉錄取結果,滾動招生對部分學生的吸引力相當大。此外,近年來還有少量學校實行“當場錄取”的辦法,學生帶著申請材料到學校,招生人員審閱后,當場便告知錄取結果。
(根據相關資料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