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我總愛抱著媽媽的脖子或挽著爸爸的手臂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內(nèi)容雖已完全遺忘在某個角落,可那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的動作卻深刻而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小時候的天空總是那么藍,那么廣闊,那么明澈,當我會用“少年不識愁滋味”來形容它時,歲月的車輪已漸行漸遠。
或許是因為無法理解何為悲、何為愁,也無法理解為何悲、為何愁,幼年的我便天真地認為這世上無可悲、無可愁。這看似完美的邏輯推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淡去。愁分數(shù),愁考試,愁……生活雖然依舊陽光明媚,可晴空卻多了幾分陰雨。
坐在時針針尖看光陰流轉、四季更替,我卻無能為力。我終于明白愁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的拓展而不斷滋生,我深深地著急。可抬頭看看父母期望的眼神,想著他們溫馨的話語,心中的那份愁意便漸漸消逝了,只留下一份深深的感動。
父母的愁緒自然比我多得多,可是他們卻愿意放下憂愁傾聽我稚嫩的、沒完沒了的傾訴,這需要一種怎樣的耐心啊!
繼續(xù)沿著自我人生的軌道緩緩滑行,這份理解在我身上化作了行動。它不再是個人的思考、自我的發(fā)泄,而轉化成另一種方式——無形,無聲,卻觸手可及。曾經(jīng),那樣殷切地盼望成長;如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眺望遠方,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父母需要我的肩膀!
不再,不再仰頭訴心中喜怒;不再,不再滔滔不絕地倒心頭思緒。面對父母的愁緒,有個詞叫做——分擔。(指導教師:陳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