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近日,北京博愛醫院為一名重傷頸髓、氣管切開、呼吸極度困難的患者成功實施了神經移植呼吸功能重建術。這項技術為高位頸椎骨髓損傷呼吸功能障礙患者帶來了福音。
來自河北的患者錢先生,44歲,2009年1月8日,因騎車不慎摔倒,面部著地受重傷,致四肢感覺運動功能喪失,呼吸困難。經當地醫院急診搶救、氣管切開后轉北京某院治療,診斷為頸3骨折、頸2脊髓損傷。雖然醫院為他實施了頸椎前后路聯合手術減壓內固定,但患者呼吸仍極度困難。
前不久,錢先生來到北京博愛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詳細的診查,醫生發現其右肺部呼吸音完全消失,左側呼吸音十分微弱,膈肌大部分癱瘓,左側的膈肌僅有1個肋間隙的活動度,右側膈肌活動度和肋間肌的活動度也完全喪失,病情十分危重。該院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的專家們經過會診,決定采用先進的神經移植呼吸功能重建手術,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
在顯微鏡下,專家們將來自顱腦、支配斜方肌的一部分副神經精細地轉移至患者的右側膈神經。
術后,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了精心的術后治療和護理。如今,患者已經擺脫了氣管插管,可以平穩地自主呼吸了。
(陳亞偉)
本刊訊近日,北京同仁醫院應用胸腔鏡技術為一位罹患肺癌的68歲老人成功實施了左肺上葉切除手術和縱膈淋巴結清掃術。
據為患者實施手術的該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于磊介紹,傳統的開胸肺葉切除手術的切口多在20cm~30cm以上,對患者的創傷比較大,患者往往需要恢復2~3個月才能正常行走,而且有些患者由于術中肋骨撐開、肋骨骨折,術后長期胸部疼痛,需要長期口服鎮痛藥物。而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切口為1個約1.5cm腔鏡切口和1個約3.5cm~4.5cm的手術切口。術中無需肋骨撐開,患者術后疼痛輕,胸管放置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患者術后進入ICU監護18小時后返回病房時,已經能下床活動了。
近50多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癥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目前,在美國50%~60%的臨床I、Ⅱ期肺癌患者應用胸腔鏡肺葉切除,我國現處在起步階段。北京同仁醫院胸外科近年來通過與美國DUKE大學醫院和馬里蘭大學醫院的交流,已經充分掌握了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技術。
(仁文)
本刊訊日前,北京友誼醫院胸外科為一位重癥肌無力患者成功施行了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術。
38歲的患者白女士于4個月前曾出現四肢無力、吞咽飲水嗆咳,1個月前,癥狀加重,被確診為重癥肌無力。隨后,該院神經內科、麻醉科的多位專家積極協助,治療小組精心準備,在副主任醫師林昌錦、主治醫師李浩、張成密切配合下,為患者成功實施了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術。
據專家介紹,該病患者起病一年內手術效果最佳。傳統手術方法因需要鋸開胸骨,創傷大,疼痛劇烈,并在前胸遺留20多厘米長難看的縱形疤痕。相比之下,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術效果相同,手術只是在側胸壁切開三個1~2cm的小切口,不對胸骨及肋骨造成過多損傷,手術操作簡便,一般1~2小時即可完成。術后疼痛輕微,且沒有明顯的手術瘢痕,術后體內不遺留金屬異物。絕大多數患者經手術治療可解除重癥肌無力的病因,是重癥肌無力合并胸腺異常增生或胸腺瘤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鄭楊)
本刊訊國慶節前夕,患者李女士終于擺脫了鼻中隔巨大血管瘤的威脅,能夠回家過節了。她回想起3個多月的反復鼻出血就如惡夢一般,是北京佑安醫院醫務工作者的精湛醫術讓她重新感受到了生活原本的幸福。
因反復鼻出血而導致嚴重貧血的湖北患者李女士慕名來到北京佑安醫院就診,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確診為鼻中隔來源鼻腔巨大血管瘤。經體檢發現,該患者鼻腔巨大腫物堵塞整個鼻道,反復鼻出血長達3個多月,壓迫鼻中隔和上頜竇,出現嚴重貧血體征,加之患有精神分裂癥,手術難度極大。
北京佑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鮑詩平帶領全科醫護人員進行了充分的病例討論,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診療方案。
由于腫瘤血供異常豐富,為確保手術安全,術前請介入中心會診,并行造影加栓塞治療,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做好準備。北京佑安醫院介入中心主任鄭加生成功為患者進行介入手術。同時,鑒于患者既往有精神分裂癥病史,之后,北京佑安醫院外請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專家會診,調整精神用藥方案,保證患者配合手術治療。
手術當日,患者在家屬的陪同下被醫護人員推進了手術室,進行鼻內鏡下鼻腔腫物切除術,由鮑詩平主刀。半小時后,患者充滿整個鼻腔已嚴重壓迫正常結構的腫物被完整切除,術中出血僅100ml。
(劉慧 張正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