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州市人民醫院(225300)馬霞
腦血管病 (CVD)是神經內科常見的急重癥,致殘率極高,腦血管病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是關系到患者今后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通過介入腦血管病早期的康復治療闡述了早期康復的優點及護理方法,具體如下:
2005年~2009年本區收治腦血管病及后遺癥患者共3813人(均由CT或MRI證實),其中,缺血性2160人,出血性357人,后遺癥(偏癱)1296人,最大年齡100歲,最小年齡32歲,對患者均采用早期康復護理。
CVD患病早期肢體多為弛緩性偏癱,數日后肌張力增加,出現上肢以屈肌痙攣和下肢以伸肌痙攣占優勢的異常運動模式。目前臨床此期的護理工作主要是執行醫囑、觀察病情等基礎護理。
2.1 偏癱肢體良肢位的擺放 仰臥位時,患肩墊枕,使肩胛處于伸位;健側臥位時,肩胛處于伸位;患側臥位時,背部墊軟枕。
2.2 減少患側肢體受壓 患病早期為防止褥瘡、墜積性肺炎、深部靜脈炎等并發癥,在病情允許時,2~3小時為患者翻身1次。翻身時宜采用健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的方法,減少患側臥位,預防患側肢體受壓受損。
2.3 肢體活動 CVD初期,應在不妨礙治療時,立即開始進行肢體按摩和被動活動,包括肩、肘、指、髖、膝、踝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等。缺血性CVD時,第2天即開始被動活動。出血性CVD待病人清醒后及時囑其做主動活動,并進行具體指導,如床上動作訓練:翻身、移動、搭橋與軀干活動等。在訓練翻身時,病人屈肘,用健手托住病肘,將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軀干旋轉同時,用健腿抬動病腿轉向健側。也可用特制皮帶拴置床尾欄桿,練習上肢伸肌及軀干肌肉強度。原則是上肢多鍛煉伸肌,下肢多鍛煉屈肌。活動幅度由小到大,活動范圍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最好制訂出個體化訓練方案,訓練次數與時間視病人全身狀況而定。
2.4 關節活動范圍訓練 神志不清者以被動運動為主,包括肩、肘、指、髖、膝、踝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活動;當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展床上的主動運動訓練,以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主要訓練方法有Bobath握手、橋式運動、床上移行等。
2.5 其他 健側肢體肌維持、強化訓練,偏癱肢體隨意運動的誘發及選擇性分離運動訓練;翻身、坐起訓練,坐位保持及平衡訓練,進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同時對患肢進行按摩。每日1次,每次30 min,連做35d。
腦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復訓練近年來已得到廣泛關注。研究證實,腦出血患者在神經功能受損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代償和功能重組能力,主要表現為細胞軸突的再生、樹突的“發芽”以及突觸閾值的改變,即大腦具有可塑性。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可使癱瘓肢體重新獲得意識支配,促進神經軸突的再生。通過對患者實施主動或被動鍛煉,能刺激運動通路上的各個神經元,調節其興奮性,以獲得正確的運動刺激輸出,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和運動控制能力的恢復。
作為神經科的專科護理,護理人員應當掌握早期康復的有關內容并能熟練地運用到病人的身上,對于輪轉護士,應當做好帶教工作,使輪轉護士能夠掌握簡單的早期康復鍛煉的有關內容,使病人能夠得到有效的康復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