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500沁源縣農業局植保站 裴慶霞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生產農產品時,必須適合人們的消費需求,將農業的發展由過去的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特別是200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后,無公害、綠色食品成為人們消費的時尚,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保證。隨著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在總結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成功經驗和弊端的基礎上,以維護和建設產地優良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產出安全、優質產品和保障人體健康為核心,達到人與自然協調,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促進的綜合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下面就影響沁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作淺要分析。
影響沁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生態環境惡化與污染。
從農業背景分析,環境污染的問題主要是大量化肥、農藥及其他化學物質無節制地投入,雖然在保護農作物正常生產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給農業環境和農產品帶來負面效應。如我國化肥的生產總量和施用總量均占世界第1位,化肥成為影響糧食生產的最主要因素。在我國,氮肥的利用率僅占30%~35%,磷肥占10%~20%,鉀肥占35%~50%,均低于發達國家10~15個百分點。農藥方面,每年我國殺蟲劑有效成分使用量達30萬t左右,其中,僅有15%作用于靶標,30%殘留在作物上,其余部分進入土壤和包括地下水在內的江河湖海等各種水系,以致水、土、氣等農業環境和食物鏈遭受嚴重污染。
從工業背景分析,環境污染的問題主要是工業廢水,水中主要污染物以氨氮化物、氰化物和懸浮物為主,另外還有汞、砷等重金屬,相當多地區的農業生產不得不利用污水進行灌溉,但污水中的污染物不同程度地超過了農田灌溉用水標準。因此,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導致土壤中重金屬等各種污染物逐年積累,最終導致農產品中有害物質的污染日趨嚴重,降低了蔬菜維生素的含量。
從企業背景分析,環境污染的問題主要是煤煙型大氣污染,污染物主要以SO2、煙塵和粉塵為主,其次還有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機、無機物。大氣污染一方面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使其形成弱苗,抗病能力減弱;另一方面土壤鉛含量嚴重超標,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有所下降。另外,在公路運輸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汽車尾氣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也造成嚴重污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它不僅涉及到廣大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而且還關系到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關系到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連續幾年發出的“中央1號”文件精神,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扶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當前農業生產經營者和廣大農民普遍重視產量指標,對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等指標重視不夠。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相繼頒布和實施,各級農業部門要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作為提高農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注意引導農民按無公害標準組織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進行無公害食品宣傳,引導廣大農民改變消費觀念,共同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提高沁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2.1 加強農藥市場管理,全面禁用高毒農藥 從2001年開始,國家出臺政策逐漸削減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從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為此,沁源縣植保部門聯合有關單位每年定期、不定期對市場檢查6~10次,逐漸提高農藥經營、使用者的質量意識和法制意識,有效控制高毒農藥的使用。
2.2.2 加強病蟲害測報工作 對沁源縣的常規病蟲害及暴發性蟲害進行監測,并及時發布蟲情,指導農民及時進行科學合理的防治,杜絕濫用農藥,逐步推廣生物農藥的使用,提高農民用藥質量。
2.2.3 開展農藥殘留檢測工作 從2003年開始,沁源縣配置了農藥殘留檢測設備,對蔬菜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對基地農戶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培訓,建立用藥檔案,指導農民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并建立綠色蔬菜專賣店,實行優質優價,逐漸推行市場準入制度。
2.2.4 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率 2005年初,沁源縣配置土壤速測儀對土壤的養分、有機質及酸堿度進行測量,為農民提供配方施肥,保證了N,P,K的最大利用率。
沁源縣環境優越,是長治市綠色經濟園區之一,經認證的綠色農產品達13個。先后實施的項目“無公害谷子栽培技術”、“無公害黃花菜栽培技術”、“無公害紅提葡萄栽培技術”、“無公害萬壽菊栽培技術”、“無公害小雜糧栽培技術”等均受到省、市的獎勵。2004年又制定了《綠色苦蕎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綠色甜蕎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綠色莜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綠色松菇標準化采集技術規程》、《綠色杏鮑菇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5個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必須確保各個生產環節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嚴格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制定技術標準、統一種植計劃、統一供種、統一施肥標準、統一防治病蟲害。所有的農藥、化肥都為國家綠色食品檢測中心指定的產品,對人畜無害,不污染環境。只有實行從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管理,才能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總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產品供求關系、農業增長方式、運行機制、市場競爭關系,特別是農民增收的因素發生了很大變化,得法才能得勝,得道才能得益。要把產品質量意識演化為一種潛意識,把好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的質量關,生產要有規范,產品要有標準,安全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