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00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趙吉平 左聯忠 王彩萍 侯小峰 郭鵬燕 郭兆萍
汾陽市地處呂梁山東麓,晉中盆地南緣,是一個農業大市,小麥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0.67萬hm2左右。但由于種植歷史悠久,病蟲害逐年加重,尤其是麥莖蜂的為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汾陽市小麥安全生產的一大隱患。2008—2009年麥莖蜂發生面積達1 078.4 hm2,一般田塊被害株率為13.7%,嚴重田塊達到33%,部分麥田減產30%以上,給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威脅。
麥莖蜂屬膜翅目莖蜂科,分布較廣,在國外分布于北美洲、東歐北部、中亞細亞及高加索等地;在國內分布于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陽、陜西安康、甘肅中部和青海東部農業區。
麥莖蜂成蟲體長8~11mm,翅展7.5~10.0mm,全體黑色發亮,頭部黑色,復眼發達,觸角絲狀,共19節,端部數節稍肥大。口器咀嚼式,上唇黑褐色,上腭端部黑褐,中部米黃,基部黑色。下腭須5節,第1節和第2節基部黑色,近端部2/5處米黃色;第3節基部黑色,其余4/5為米黃色;第4節基部米黃,中部無色,端部黑色;第5節黑色。下唇須4節,黑色,每節有4~8根毛。翅痣色深明顯。胸足3對,雌成蟲前足和中足的腿節黑色,其端部、脛節及跗節黃色,后足腿節、脛節末端及跗節黑色,脛節黃色;雄成蟲前足和中足的腿節外側黑色,內側及脛節、跗節均為黃色,后足腿節、脛節黃色,跗節稍黑。腹部黑色,第1腹節背部有黃白色斑,成三角形凹陷,第4,6節前緣有明顯的黃帶,有的退化消失,腹部側板前緣前角通常有黃色斑。雌成蟲腹部末端數節肥大,腹端有一帶毛的產卵器鞘,內有紅褐色端部帶鋸齒狀的產卵器;雄成蟲體形瘦小,腹部纖細。
初產卵白色透亮,長橢圓形,長1.0~1.2mm,寬0.35~0.40mm,將孵化時變成水漬狀透明圓形。
幼蟲體長8~12mm,乳白色,前進時呈“S”狀白色或淡黃褐色,頭部淡棕色,胸足退化呈圓形肉疣狀突起,體多皺褶,肛節延長成幾丁質短管。
裸蛹長8~12mm,外被薄繭,繭長約比蛹長1倍,分前蛹、中蛹、后蛹3個階段。前蛹,全體乳白色,復眼白色至紅褐色,足明顯可見,發育歷期12~13 d;中蛹,頭、胸、腹、足部分變黑或全變黑,復眼黑色,翅芽形成,足發育完整,發育歷期7~8 d;后蛹,全體黑色,翅已形成,卵巢發育不完全,發育歷期3~4 d。
麥莖蜂在北部冬麥區每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小麥根茬中作繭越冬。越冬幼蟲4月中旬至6月上旬化蛹,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蛹期20~35 d。成蟲從5月上旬至6月下旬羽出,高峰出現在5月中下旬,長達40多d(地膜田麥莖蜂發育常提早10~15 d)。產卵期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產卵盛期在5月下旬,卵發育歷期8~12 d。幼蟲從5月下旬孵化至6月中旬在麥莖內取食為害,為害盛期出現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成蟲喜溫喜濕,上午10時后至午后5時前成蟲飛翔、覓食、交配、產卵,其余時間多棲息在麥葉背面。降雨前后蟄伏于麥葉叢或土縫中不動,雨后或灌水后羽化出土較多,剛出土時腹部先出土,然后向3~4 cm高處爬行,3min后進行整姿,10min后飛向麥株。先在油菜及雜草花中攝取營養,多在中午氣溫高時覓食,進行近距離飛翔,飛翔高度5~6m,飛行距離數十米。成蟲羽化時卵巢已發育成熟,抱卵量50~72粒,當天即可交尾產卵。成蟲產卵多選擇在麥穗下面1~3節幼嫩組織的莖節上,產卵時先用產卵器將麥莖鋸一小孔,然后將卵產入麥莖內壁,卵散產,多數情況下1頭雌蟲在同一麥莖上只產1粒卵,但在麥莖蜂密度大時,同一株麥莖有被重復產卵現象。麥莖蜂幼蟲期有自殘習性,老熟時1個麥莖內只存活1頭,僅個別麥莖內可存活2頭。
卵發育歷期8~12 d,5月下旬為產卵盛期,6月上旬為孵化盛期。
幼蟲共分4齡,初孵幼蟲就近取食,隨著齡期增大,幼蟲在麥莖內向上、向下打通莖節蛀食莖內柔嫩的輸導組織,影響小麥灌漿,導致千粒質量下降,至小麥乳熟時,幼蟲老熟,多下潛到地表以下分蘗節之上1.2 cm處,環切麥莖內壁僅殘留外表皮,環切斷面整齊,并用碎渣和唾液堵塞上部切口,幼蟲在根茬里作白色透明薄繭越夏越冬,蟄伏期長達10個月。伏、秋耕后,根茬中幼蟲分布在0~15 cm土層中,以0~10 cm深土中能正常羽化出土,20 cm深以上羽化期推遲,或羽化后不能完全出土,成為無效蟲源。受害小麥常形成白穗,風吹極易倒伏。
在4月下旬末開始化蛹,化蛹盛期在5月初,3 d之后為蛹末期,蛹期平均20 d,初蛹白色,5周后漸變為黑色,羽化前濃黑色。越冬幼蟲在地表溫度升至13℃以上時開始化蛹,16℃時進入化蛹盛期,土壤過干對其羽化不利。
麥莖蜂喜歡溫暖、濕度不太大的的氣候。北方寒冷干燥的氣候不適宜麥莖蜂的發生,但近幾年暖冬頻繁出現,小麥播種前雨水多,為麥莖蜂提供了適宜的繁殖條件,越冬基數趨高,另外生態環境的惡化、天敵的減少也是麥莖蜂發生的主要原因。
據調查,重茬地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輪作倒茬的田塊,連續多年種植小麥的地塊為害株率也明顯高于種植小麥2~3年的地塊。近年來,由于種植小麥的效益比較低,麥農們放松了對麥田的田間管理,地頭雜草叢生,為害蟲創造了食物來源和寄生場所,這也是其高發的原因之一。
多年來麥莖蜂一直未被人們真正所認識,被誤認為是小麥常見的麥稈蠅,因此未能準確預報,得不到及時防治。麥莖蜂的為害極具隱蔽性,早期又不易被發現,一旦卵產于莖稈內部再進行防治已無濟于事。
多年來,育種工作者僅重視“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的選育(“多抗”主要指小麥的抗病性),忽視了抗蟲性的選育,到目前抗麥莖蜂的冬小麥新品種國內還沒有報道,因而選育抗蟲冬小麥新品種至關重要。
麥莖蜂由于卵、幼蟲隱蔽在麥莖內為害,越冬幼蟲在根茬潛伏,所以在防治策略上應采取農業防治措施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特別是在麥收后要碾壓根茬,機耕深翻,輪作倒茬。只要認真抓好這幾個環節,就可以有效控制麥莖蜂的為害。
各級植保部門應掌握當地各種病蟲害發生動態,做好預測預報工作,把好預防關。在農閑季節,開展農業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讓農民了解農防知識,在防治時才能有的放矢。
通過對一般田與豐產田麥莖蜂為害情況調查結果表明,豐產田和一般田內麥莖蜂被害株率有明顯差異。豐產田是采取了一系列豐產栽培技術措施,小麥植株生長繁茂,群體密度大,不利于麥莖蜂的產卵繁殖。反之,一般田植株較為稀疏,被害株率遠遠高于豐產田。
小麥收獲后進行碾壓根茬,不留死角,約50%的老熟幼蟲可被碾死;收集麥茬焚燒或漚肥,控制麥莖蜂羽化出土率;機耕深翻,將麥茬埋入深20 cm以下土內,可大幅度減少蟲源;麥莖蜂為單食性害蟲,應有計劃地實行大面積連片輪作倒茬,使害蟲失去寄主植物而自然消失。此蟲由于具有一定飛翔能力,小片輪作收效不佳。
4.3.1 土壤處理法 5月中下旬在成蟲發生高峰期撒施甲基異柳磷毒砂。撒施毒砂方法:每公頃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3 750~4 500mL拌入450 kg細砂土中(藥先用2倍水稀釋然后噴灑在砂土上),攪拌均勻后撒入麥田中。
4.3.2 大田噴霧法 用10%氯氰菊酯油劑1 000倍液噴霧,效果較好;也可用90%晶體敵百蟲2 000~3 000倍液(525~750mL/hm2)噴霧,或每公頃用48%樂施本375mL對水750 kg噴霧,都能有效降低其蟲口密度。
可通過生物防治方法來減輕麥莖蜂對小麥的為害。但有關天敵利用方面的工作仍需進一步研究。
根據抗蟲機制,國外選育的抗麥莖蜂小麥品種為實心,由于小麥莖稈實心、莖壁厚,麥莖蜂雌蟲不易在這里產卵,即使產卵也會因莖腔內充滿的髓組織使卵或幼蟲因機械壓力缺少空氣和水分而死亡。目前,真正抗麥莖蜂的優質冬小麥品種國內還沒有報道,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選育[1]。
使用農藥時要嚴格把握好用藥時機,一定要在盛發期徹底清除;控制好用藥量,注重選用無公害、無污染、無殘留、不易產生抗性的農藥,避免農藥、化肥、殺菌劑同時混施[2],必須遵循安全、高效、經濟的原則。
[1] 白冬梅,趙吉平,劉金香,等.灰翅麥莖蜂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06(4):99,127.
[2] 王彩萍,許艷霞,左聯忠,等.汾陽市麥稈蠅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3,3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