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國第一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編制完成,1996年,我國公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并分別在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對《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進行了4次修訂和調整,基本藥物的品種數上升到了2000多種。2004年版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涵蓋的品種總共達到2033種。《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年版)已在2009年8月17日衛生部部務會上討論通過,予以發布,并于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此次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共涉及296種2349個具體劑型規格品。與現行規定價格相比,有45%的藥品降價,平均降幅為12%左右;有49%的藥品價格未做調整;有6%的短缺性藥品價格有所提高。此次藥品降價,各方反映如何?是否能撼動一直以來的“看病貴”問題?到底能帶給百姓多少實惠?從藥物的角度來看,基本藥物目錄的變化也不是普遍意義上的變化,筆者就其變化作一解讀。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制定基本藥物價格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意見》的要求,國家制定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省級人民政府需要在國家零售指導價格規定的幅度內,根據招標形成的統一采購價格、配送費用及藥品加成政策,確定本地區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具體零售價格。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要在國家零售指導價格范圍內按照基本藥物具體價格的規定比例予以報銷。此項舉措旨在為促進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引導企業積極生產供應基本藥物,指導地方合理確定采購及零售價格,讓群眾盡早使用到國家基本藥物并獲得實惠。國家需要根據企業成本、市場價格和供求變化等情況,合理制定公布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
政府制定價格主要依據社會平均成本,并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及市場供求狀況。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價格也要遵循這一基本原則。
此次國家遴選的基本藥物都是上市銷售多年的藥品,經過多次調整,價格總體上已相對低廉。遵循的原則是:基本藥物價格能充分反映成本變化情況,合理補償企業成本;同時切實壓縮不合理的營銷費用,使基本藥物價格總體水平有所降低,以適應現階段醫療保障水平和群眾承受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市場實際和供求狀況,區別不同情況,采取“有降、有升、有維持”的方法調整價格。對于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價格相對偏高的品種,加大降價力度;對于市場需求不確定性、供應存在短缺現象的品種,適當提高價格;對于市場競爭較為充分且價格相對低廉的品種,中藥傳統制劑及部分國家規定須較大幅度提高質量標準的品種,少降或維持現行價格。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機構使用部分)》(2009年版)公布的品種共307種(類)。此次公布零售指導價格的藥品共296種2349個劑型規格品,涉及3000多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個別品種沒有公布價格,主要是基本藥物目錄中的公共衛生類用藥以及實行特殊管理的麻醉和一類精神用藥。這些藥品執行的是政府定價,與這次公布的基本藥物指導價的管理形式不同,且發改委以前已制定和公布過此價格。因此,此次沒有再重新調整基本藥物價格。
但與現行政府規定的零售指導價比,約有45%的品種價格作了適當下調,平均降價12%左右;約有49%的品種價格未作調整,繼續按現行價格執行;還有約6%的品種適當提高了價格。
提價品種都是各方面普遍反映因價格低廉出現短缺的藥品,提價的幅度較小,目的是鼓勵企業生產,保障供應,滿足臨床需要。
國家公布的藥品零售指導價格與市場實際零售價格并不完全相同。公布的零售指導價格是按照藥品通用名稱制定的最高限價,主要依據的是社會平均成本,同時兼顧市場供求等各種因素。它反映的是全國范圍內不同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成本和價格變化情況,不區分具體生產經營企業。
此次國家調整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一方面是要使基本藥物價格總體水平有所降低,以減輕群眾負擔;另一方面是要合理引導企業保質保量生產供應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調整后,價格總水平降低,會對減輕群眾藥品費用負擔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基本藥物制度實行以后,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律采用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群眾不用再支付原來需要承擔的15%加價部分。
同時,國家還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施條件,加強基本藥物質量監管,明顯提高基本藥物報銷比例等。這些措施會使廣大群眾在享受更高質量服務及藥品的同時,實際負擔進一步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