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第306醫院(100101)李連勇 曹艷菊 李逗 袁群 梁淑文 屈昌民
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Mallory-Weiss syndrome)是指食管下端和胃連接處的黏膜縱形撕裂并發消化道出血。解放軍第306醫院2003年3月~2010年3月經內鏡確診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110例,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03年3月~2010年3月因消化道出血行內鏡檢查確診為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患者110例,男性91例,女性19例,年齡20~90歲,平均年齡46.4±17.2歲。
1.2 方法 應用日本OlympusGIF-Q180/ XQ240/H260型電子胃鏡進行檢查。術前均口服利多卡因膠漿,并做好解釋工作。撕裂長度由術者術中進行估計,部分由活檢鉗對照估量。內鏡噴灑止血藥物包括5%孟氏液10~30ml或注射用血凝酶1~3單位。內鏡下注射應用注射用血凝酶2~3單位:10-20ml鹽水溶液。內鏡下鈦夾治療采用Olympus鈦夾及推送器。
2.1 撕裂部位 所有撕裂均呈縱行條狀。110例患者中,撕裂部位分布在食管、賁門、胃底。其中,單條撕裂共89例,占80.91%;多條撕裂14例,占12.73%;近胃底側撕裂7例,占6.36%。
2.2 撕裂長度 依據內鏡下估計值,食管賁門黏膜撕裂長度在0.2~3.0cm,其中<0.5cm者47例(42.7%),0.6~1.0cm者36例(32.7%),1.1~2cm者17例(15.5%),>2cm者10例(9.1%)。
2.3 出血及治療 依據內鏡下表現,將出血分為無活動性出血(75例)、滲血(31例)和搏動性出血(4例),本研究110例患者出血治療情況:對于無出血或者少量滲血且觀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患者,內鏡下不采取治療措施,檢查后給予保護黏膜、抑酸治療;對于滲血且觀察后未見自行停止趨勢的,采用內鏡下噴灑止血治療,檢查后采用藥物止血聯合保護黏膜、抑酸治療;內鏡下發現搏動性出血患者,立即采用聯合治療措施,(即噴灑15例,噴灑+鈦夾1例;噴灑+注射2例;注射+鈦夾1例)。
2.4 治療效果 內鏡下無活動性出血或僅滲血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無再次出血,無需再次內鏡復查。1例搏動性出血患者,初次止血采用噴灑止血藥物聯合鈦夾治療后,于8小時內再次出現嘔血,急診內鏡下給予注射巴曲亭聯合鈦夾止血后出血停止,術后給予鎮吐、抑酸等藥物后未出血。其余兩例搏動性出血內鏡下一次治療成功。
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多由劇烈干嘔、嘔吐和致腹內壓驟然增加的其他情況所引起,并造成賁門、食管遠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層撕裂、并發出血。近年來隨內鏡的廣泛使用,并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進行早期檢查,臨床才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腹內壓力或胃內壓力驟然升高是產生本病的最基本原因[1]。 盡管內鏡為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的首選檢查方法,但在常規內鏡檢查時可并發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臨床懷疑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時可行無痛胃鏡檢查,從而避免因常規胃鏡檢查刺激所致的劇烈嘔吐,進而避免混淆診斷或加重撕裂再出血。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一般采用內科保守治療,大部分在48~72h可以自愈[2]。但對撕裂血管的活動性出血的患者療效差,甚至因不能及時止血而導致失血性休克。本組資料中,絕大多數內鏡下出血已停止或僅少量滲血,82.73%無需內鏡下治療即可痊愈,并且再次出血率極少;搏動性出血給予鈦夾1枚聯合噴灑治療后出血暫時停止,但8小時內再次出血,急診內鏡證實為同一部位出血,遂給予內鏡下巴曲亭注射聯合鈦夾4枚夾閉止血治療后出血停止。此外,有報道采用內鏡下套扎術治療賁門黏膜撕裂取得較好療效[3]。內鏡下治療可大大減少使外科急診手術降至0.4%以下,但對大出血而內鏡治療失敗者可仍要采取積極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