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100034)孟雪芬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即皮膚黏膜血管性疾病,中醫稱之為“癮疹”。因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大多數屬I型變態反應。筆者在臨床上應用“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采用玉屏風散為主方加減,辨證施治,取得了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1 氣虛血熱型 癥見皮膚瘙癢起疹,時有發作,小如麻點,大如豆粒,為扁平硬結,高出皮膚,一旦搔破則連結成片,舌苔白,脈弦。治以益氣滋陰,祛風瀉火。選擇玉屏風散[1]加味(玉屏風加當歸、生地、白芍、荊芥、白蘚皮、地膚子等)。水煎分三次溫服,以五劑為一療程,一般1~2個療程好轉或痊愈,復發可照原方再服,忌辛辣刺激之品。方中以黃芪固表,表固則邪不易入,當歸、生地、白芍、玉竹滋陰血,使營陰內守,防風、荊芥疏散風邪、透熱于外,以白蘚皮、地膚子清熱除濕、消腫散結。
1.2 陰虛燥熱型 癥見皮疹紅色團塊,癢而不痛,時有發作,性情急燥易怒或情志抑郁,女性伴月經不調、苔少且紅、脈細數。治以滋陰清熱,血熱宜玉屏風散加犀角地黃湯、荊芥、白蒺藜,肝郁宜加逍遙散。
1.3 脾虛失運型 皮膚出現鮮紅或黃白風團、癢、流水,消退后不留痕跡,脘腹脹滿、惡心嘔吐或泄瀉舌苔厚膩,脈弦滑。治以健脾利濕清熱,玉屏風散加藿香正氣散,濕熱明顯者加茵陳、苦參、白蘚皮。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很早。《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癮疹”之名,《諸病源候論·風痦痛候》曰: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痦痛。清代《外科大成》根據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風邪所致,提出治療“宜涼血潤燥”“慎用風藥”。《瘍醫大全》提出“疏風、清熱、托疹”治療大法,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現代醫學認為與機體對某些物質過敏產生變態反應有關[2],段相山[3]認為氣虛外感治療以補氣、驅風、散熱為主,劉吉禎[1]認為血虛燥熱,以補血潤燥。由于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且患者體質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總之,應用玉屏風散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肯定,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