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蔚 王 奎 劉 路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部,北京市朝陽區小營路 19號財富嘉園A座 311,100101)
中醫名詞術語法譯“對應性”翻譯原則淺析
李 蔚 王 奎 劉 路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部,北京市朝陽區小營路 19號財富嘉園A座 311,100101)
中醫名詞術語;法語翻譯
在翻譯界眾所周知,自嚴復在《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 ,信、達、雅 ”以來 ,“信、達、雅 ”就成為中國近現代翻譯理論探索的高度濃縮,所謂“信”指意義不背原文,可見“忠于原文”是翻譯首要而重要的一個原則。中醫法語翻譯是翻譯工作在中醫領域的應用,中醫學有很多特定含義的術語,因此“信”,即內涵對應性尤為重要。我們試從中西醫差別、多義詞、近義詞等角度剖析中醫名詞術語法語翻譯原則“對應性”的產生和重要性。
1.1 同一醫學名詞術語內涵不同 中醫學理論系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借助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結合臨床實踐,采用“取類比象”方法建構而成。盡管在人體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醫的一些名詞術語與現代醫學的一些名詞術語在含義上比較接近,甚至相同。但由于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許多名詞術語在現代醫學概念中則很難找到對應詞,有的意思甚至相距甚遠。
以“痰”為例,中醫將之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狹義的痰 (飲),是指肺部滲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由咳吐而出。因其形可見,故稱有形。廣義之痰 (飲),指由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及其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由機體功能失調,津液停留蓄結而成,無形質可察,稱為無形。而現代醫學的“痰”從內涵上看,與中醫“有形之痰”更接近。按照法語現代醫學概念,“痰”的法語對應詞為 les Glaires,但由上可知,同一中文漢字“痰”在中醫和現代醫學不同理論體系中內涵有很大差別。因此,我們在進行法譯時,除考慮使用“les Glaires”外,使用音譯法譯為“Tan”,以區別于現代醫學一般意義上所指“痰”的概念。
1.2 中醫名詞術語內涵空缺現象 中醫的很多體現中醫獨特之處的重要術語、概念在現代醫學理論體系中是不存在的,如“氣、陰陽、三焦”等等。而這些術語的法語翻譯與英語翻譯類似,是翻譯的難點之一。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采用的翻譯方法是直譯和音譯為主。如“木克土”譯為法語為“le Bois controle la Terre”而非“le Foie controle la Rate”就是采用的直譯。既保留原來五行隱喻的含義 (肝屬木,脾屬土),也體現了五行跟五臟的關系。而“氣、陰陽”等,中醫(哲學)獨有的術語,則采用音譯方法,譯為“Qi,Yin Yang”,正如中醫翻譯專家李照國先生指出的“要使中醫學特有概念在英語譯語中保持特有的內涵,音譯恐怕是唯一可行之路”。這一點對于中醫法語翻譯也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中拼音首字母大寫,以表明為中醫中特有用詞,區別于一般的哲學概念。這也是中醫名詞術語法語翻譯原則強調的一個重要翻譯方法。
2.1 準確理解多義詞內涵 中醫術語有其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及抽象性,在法譯中較難找到對應詞,以中醫術語中應用較廣的一個詞“虛”為例。在法國藝術和哲學領域 ,“虛 ”一般將其譯為“Vide”,意為“空 ”,顯然這與中醫“虛”的意義有交叉但不完全重合。(其反義詞為“Plénitude”)。除“Vide”外 ,“虛 ”的另一法譯對應詞為“Faiblesse”(其反義詞為“Excès”),意為“弱、虛弱、薄弱”。[1]考慮同一“虛”字在不同中醫術語語境中內涵的細微差別,將“虛”的法譯對應詞定為“Vide/Faiblesse”,根據具體語境進行選擇,如“虛實夾雜 ”的對應詞為“intrication de Vide et Plénitude”,與實相對,選擇“虛”的對應詞“Vide”;“心肺氣虛 ”的對應詞為“Vide/Faiblesse de Qi du Coeur et du Poumon”。
除中醫名詞術語醫學特指內涵外,中文本身內涵的廣泛性也造成一定翻譯困難。而這一點在翻譯時很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古代中文,往往一個中文漢字,代表含義不同的詞語。如中文“論”字:“傷寒論”的翻譯 ,“論 ”是一種論文文體 ,按《韻術 》:“論者 ,議也 ”,法譯對應詞為“traitésur les Attaques du Froid”,但如背景知識不甚了解或不具備相應的中醫知識,知道其為著名醫學專著《傷寒論》,則容易對“論”字理解有所偏差 ,以為是“理論 ”的“論 ”,則誤譯為“teoríasurlesAttaques du Froid”。
2.2 準確理解近義詞內涵 古代中文講求文字描述的豐富和絢麗,近義詞現象十分普遍,對中醫翻譯造成一定難度。如:近義詞“不足”“弱”“虧”“竭”根據其細微差別,法語對應詞分別為“Insuffisance”“Faiblesse”“Déficience”“Epuisement”。準確翻譯中醫術語近義詞,對譯者的雙語能力及醫學知識要求都相當高,不僅需要同時掌握這些詞語的漢語及法語內涵細微差別,并能恰當地對號入座。
2.3 準確理解同義詞內涵 中醫名詞術語的另一個特點是“用詞多樣性”,很多內涵相同的中文術語,字面表述不同,即“同義詞”。一方面,反映了中醫語言的豐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中醫術語使用不規范,這對翻譯造成了一定困難。若對中文或中醫知識理解不深刻,僅僅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無法對應詞統一、規范,同時也會影響中醫內涵的理解。如“月經”“月信”“月事”“月水”,據《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2]所述,中醫內涵均為月經,因此其法語對應詞統一譯為“les règles”。
綜上所述,中醫名詞術語法語翻譯時,不應拘泥于字面本身,而是需要分析中西醫差別,多義詞、近義詞、同義詞等語言現象的影響,恪守內涵“對應性”的翻譯原則,是中醫名詞術語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1]黃新成,胡宗榮,等.法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譯文出版社,2002:1442.
[2]李振吉.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71-72.
(2010-01-26收稿)
課題項目:本課題受科技部“中醫藥國際標準制訂方法和技術的示范研究”資助,課題編號:2006BAI21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