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山東省蒙陰縣岱崮中心衛生院,276216)
口瘡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在男女老幼中均廣泛存在。中醫治療口瘡,多從胃熱熾盛、心火上炎治療。但口瘡病機多端,《醫貫》:“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故臨床須細審病機,知常達變,隨證變通,方見良效。現筆者將自己的臨床治驗病案介紹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例 1.患者某,女,54歲,2008年 2月 26日初診。主要癥狀:口唇內側,雙頰部出現口瘡,色灰白疼痛,周圍紅暈,咀嚼不便,伴倦怠乏力,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膩,脈沉。10個月來服用中西藥物治療,口瘡好轉,但隔 10余天又發作,患者疼痛難忍。方藥:人參 10g,白術 10g,干姜 6g,黃連 6g,細辛 3g,甘草 6g。服用 5劑后口瘡大減,再服 5劑而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例 2.患者某,男,34歲,2008年 4月 20日初診。主要癥狀:在雙頰內側,舌兩側出現口瘡,色淡紅,痛甚,伴胃脘部脹悶,納呆乏力,大便不實,舌淡苔白膩,脈滑。曾服用中成藥及外用藥物治療,口瘡好轉后又復發,如此反復近半年。方藥:人參10g,白術 10g,干姜 6g,黃連 6g,細辛 3g,甘草 6g。患者服用 3劑癥狀減輕,再服 6劑以鞏固。半年后因他病來診,自訴服用上述藥后口瘡再未發作。
體會:上述 2例因脾胃虛弱,虛衰之火上炎所致。補土可以伏火的機理,清代醫家尤在涇作了闡發:“蓋土溫則火斂,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為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作為口瘡。”故“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用理中湯,人參、白術、甘草補土之虛,干姜散火之標。”故用理中湯補土之虛,加黃連、細辛,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陰陽相濟,土溫則火斂而口瘡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