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利 平
(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深圳市羅湖區田貝一路 21號大院,518020)
筆者從中醫哲學觀點影響世界,中醫人文思想影響世界,中醫精湛醫術影響世界,中醫藥教育科研影響世界,中醫“治未病”理念引領新方向,以及如何擴大中醫藥影響力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思考,引經據典來論證中醫藥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第五大發明,其成果為人類的健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并在世界造成廣泛的影響。
中醫藥理論中包含了一系列精深博大的哲學觀點,除了陰陽法則、天人合一觀點外,還有形神合一、整體協調、辨證論治、內容形式統一、實踐第一等哲學觀點,在預防治療疾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引領人類健康發展新方向產生積極的影響。
天人合一法則,揭示了人體的運行規律。天人合一指的是天和人之間,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間,相感應,相適應,相順應。人體的生理、病理有時間節律,受大自然控制產生。筆者曾經遇到一個帕金森氏綜合征的患者,每天晚上六點到九點是他的魔鬼時間,這個時間段他的癥狀就加重了,渾身顫抖,吃飯筷子都拿不住。這就是晝夜節律,表明人與自然具有密切的聯系,不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影響生命活動,對人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有規律性變化。
在我國許多中醫藥的杰出經典著作中,都閃現著人文科學的光芒。《黃帝內經》的方法論和認識論與古希臘的醫學思想其實有諸多相通之處。它博大精深,具有“通貫三才,包羅萬象”的多學科知識,包括氣象學和氣象醫學、人與自然學、宇宙觀、生命學、數理學、病理生理學、“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以及臨床治療學的運用等。《傷寒論》則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且較完善、理論聯系實際的古代重要醫學著作,給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六經辨證和論治的規律,對后世醫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發作用。《金匱要略》在中醫學中地位很高,書中 205首方劑,至今都廣泛應用于臨床,并有很好的臨床療效。《溫病學》是一門臨床實用學科,1957年河北省石家莊地區流行的乙型腦炎、上世紀 80年代上海地區甲肝流行、90年代對急性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2003年“非典”肆虐等,中醫藥都能夠大顯身手,《溫病學》功不可沒。《本草綱目》集我國 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中醫醫術精湛,資源豐富,理論獨特,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豐富的科學內容,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中醫已被 74個國家承認,我國與 176個國家建立了中醫學術交流。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中醫醫療機構,總數已超過 8萬家,從業人員達 20余萬。每年有 3成當地人和7成以上華人接受中醫藥服務。中國先后在 47支援外醫療隊中派出中醫藥技術人員 400余人次;全球約有 1/3人口接受過針灸、按摩、中草藥等中醫傳統療法診治。這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近日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大會上公布的數據。
2009年 4月 6日,新醫改方案和隨后下發的《關于扶植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中醫藥納入公共衛生體系項目建設,體現政府的扶持中醫藥事業的力度。深圳市醫改配套文件《關于促進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即將出臺。
20世紀 80年代后,國外的中醫藥教育機構不斷涌現,如在美國有約 80多所名為中醫學院、針灸學院或東方醫院的小型教育機構,正規醫學院中約 2/3開設有補充和替換醫學(主要內容是中醫針灸學)。在南美、北歐和西歐、非洲、澳洲等,不僅有許多小型中醫教育機構,而且一些綜合性正規大學也設有中醫和針灸課程,如澳大利亞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悉尼大學、維多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比尼醫學院,西班牙薩拉哥薩大學等。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鄰國和華人較多的國家,開設的中醫藥教育機構更是不少。我們幾乎所有的中醫藥大學都接收外國留學生,不僅有進修生、專科生、本科生還有研究生,接受中醫藥學歷教育的留學生一直居自然科學中來華留學人數首位。
4.1 中醫藥在英美 在美國,中醫藥被列入“補充替代醫學(CAM)”的范疇。英國政府及社會曾一度對中醫藥持歧視和懷疑態度,后來隨著民眾的需要而放開,隨后又由于中醫藥的良好療效,態度逐漸變成默許甚至是重視。目前英國政府正在醞釀對中醫藥立法。
4.2 中醫藥在法國 中醫西傳較為流行的說法是 17世紀法國人蘇里埃?默漢將中醫針灸傳到法國,繼而傳至歐洲。隨后法國人發展了耳針療法,并且開辦針灸學校,為整個歐洲輸送針灸人才。法文譯本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瀕湖脈學》在法國十分暢銷。中草藥已于 1999年被列入法國國家醫療保險名單。
4.3 中醫藥在德國 上世紀 80年代開始,“中醫熱”在德國興起。到上世紀 90年代中期,德國就有 38個醫學院校開設針灸課,另有 10個機構增設了“中國醫學”講座,允許德國人或中國人作為開業醫生在患者身上使用針灸。德國慕尼黑大學不僅開設了中醫理論和針灸課程,還提供中醫處方學的教學,并成立了“慕尼黑模式研究所”,專門研究包括中醫藥在內的“補充醫學”和現代醫學的結合運用。德國是在西歐國家中使用中草藥最多的國家,占了德國和歐盟 70%的市場,服用中草藥的德國人超過 58%。在德國的任何一家藥店里都可以買到中草藥。
4.4 中醫藥在日本 日本是中醫藥很發達的國家。日本沒有專門培養中醫師的中醫大學,中醫師多為“西學中”的醫師。針灸推拿診療所在日本很多,特別在東京、橫濱等大城市。幾乎隨處可見。據調查顯示,有 20%以上的腰痛、肩周炎、神經痛、類風濕患者采用此類方法治療。此外,部分內科、康復科、婦科、皮膚科等學科的醫師也常常使用中藥制劑,據調查,約占醫師總數的 50%左右。在日本的綜合醫院有一個臨床科室稱作“東洋醫學科”,又稱作“漢方科”或“和漢診療部”,負責門診和其他科室住院患者的中醫藥治療。政府要求從2004年起所有的西醫院校必須開設漢方醫藥課程,從 2006年起,臨床考試中必須包含該方面的試題。
中醫藥為我國原創的醫學科學,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如果將中醫藥的資源和知識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將推動民族醫藥產業發展。中藥走向全世界最突出的成果是李國橋讓中國青蒿素惠及全球。上世紀 70年代,李國橋與科技人員研究的杰出成果青蒿素和傳統的抗瘧疾藥相比,治愈率高達 95%以上,并且副作用很小,因此被西方媒體譽為“20世紀后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
中醫學倡導“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預防思想和標本兼治的特點,它十分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和諧統一,注重情志因素對人的影響,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主張“未病先防”和“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動靜結合”等預防醫學保健思想。這些理論恰恰符合人類健康新觀念的變化,與現在醫學模式的轉變相適應,“治未病”的獨特優勢和特色的技術方法,體現了中醫的先進和超前的醫學思想。所以,陳竺部長指出:“治未病”引領人類健康發展方向。
中醫治未病的先進性和超前意識體現在哪里呢?我們目前實施的公共衛生體系中的三級預防主要是指: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致病因素(或危險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預防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性措施。主要通過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這兩條途徑來保護人群免于發病。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在疾病的發病期,為防止或減緩疾病的發展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項目檢查等措施。三級預防,又稱臨床預防,是在疾病的發病后期為防止傷殘和促進功能恢復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對癥治療和康復治療。
中醫藥對世界的影響,以史實認定了中醫藥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引發深化中醫影響世界的思考。1)讓中醫成為全球化的大醫。中醫藥影響世界,不僅僅在于過去,而更應該著眼未來,其影響世界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中醫藥對世界的貢獻度。只有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進步,才能為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因此,關注中醫藥學自身的發展,關注中醫藥為社會和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度,是中醫藥影響世界的關鍵。2)取消種種限制,讓中醫全方位發展。既要取消一切不利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也要擱置爭論,取消壁壘,促各門各派大團結,使一切有才能者脫穎而出。3)提升中醫藥商業化水平。中醫與西醫在近百年的最大差距是商業化。中醫長期受科學定義政治化傾向束縛,干擾了商業化發展的需求和努力。其商業化水平至今維持在小農經濟的水平上。我們今天提出全球化這一概念是為了區別長期以來被還中醫名詞術語法譯“對應性”翻譯原則淺析原論科學主義歪曲了的中醫科學化、現代化。4)中醫藥國際化的五大戰略構想:一是科技開道,二是文化鋪路,三是醫療接軌,四是產業挺進,五是人才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