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晉秀,楊 峰,李 峰,黨建友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臨草2號是以六倍體小黑麥WOH90為母本、六倍體小黑麥匈64為父本,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飼草課題組選育而成的飼草小黑麥新品種,于2009年4月26日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田間驗收,2010年5月28日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五屆七次會議認定通過。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業由傳統的耗料型(雞、豬)向節糧型(牛、羊)方向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封山禁牧政策的實施,使養殖業對飼草的需求量急劇增加[1-2]。目前,由于飼料生產結構發展不平衡、飼料作物品種搭配不合理、優質青綠飼料和高蛋白飼草產品嚴重短缺,山西省畜牧業一直受低品質秸稈當家、高品質青綠飼料不足的制約,致使肉、奶等畜產品產量和質量缺乏市場競爭力[3],長期困擾著養殖業發展的夏秋長肉、冬春掉膘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而且由于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提出和山西省糧草爭地矛盾突出,不可能大量利用耕地來種植牧草[4-5]。
為解決上述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開展小黑麥選育及應用研究,先后從國內外引進小黑麥種質資源20余份。1997年種植親本材料12份,1998年進行雜交,配置雜交組合63個。1999年從F1選不同優異性狀組合12個,其中,以組合98-47雜種在植株高大、莖稈粗壯、抗倒伏等性狀方面表現優異,被確定為選育的重點組合。2000年從F2分離群體中選擇分蘗多、植株高、葉量大、莖稈粗壯的優異單株23株。2001年F3每個單株播種2行,再進行定向選擇,選出單株41株。2002年F4通過田間鑒定(高度、產量、莖葉比),同時室內分析鮮草蛋白質和粗纖維含量,優選出17個株系。2003年F5通過小區鑒定試驗,選出繁茂性好、耐刈割、鮮草蛋白質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等性狀優良的穩定株系,出圃號為F5-312。2004年將其定名為臨草2號。
臨草2號株高為150~170 cm,最高達到190 cm,莖稈粗壯、彈性好、抗倒伏,籽粒成熟時上部葉片仍保持綠色。穗長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穗粒數一般43~50粒,千粒質量38~42 g。根系發達,下扎深,分布廣,抗旱、耐寒性強,可耐-25~-30℃低溫,日平均氣溫高于0℃即可生長,在2~13℃的較低溫度下能快速生長。分蘗多,冬前生長期長,春季返青早,葉量大,耐刈割,再生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冬前、早春各刈割1次,成熟期收獲,每公頃可刈割(冬春刈割3次)鮮草45 000~60 000 kg,可曬制干草11 500~15 000 kg,產草量平均比冬牧70黑麥[5]增產10%~15%,比飼料大麥增產40%~50%。同時,每公頃還可收獲籽粒2 850 kg左右。
臨草2號莖稈柔軟,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均衡,粗纖維含量低,飼料回報率高。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返青期刈割青草(干基)粗蛋白29.80%,粗脂肪5.89%,粗纖維15.48%,賴氨酸1.38%,灰分9.39%,是一種全價型優質飼草作物。
臨草2號對白粉病免疫,高抗條銹、葉銹、稈銹和病毒病,蟲害少,綠葉持續時間長,整個生長期不需要噴灑農藥,是綠色優質青飼作物。
臨草2號在揚花抽穗后10~15 d,含水量降至70%左右時可收獲青貯(切成5~10 cm草段放入窖內壓實青貯,40 d后可開窖用于飼喂奶牛、羊),一般每公頃飼草可供養30頭牛。臨草2號青貯無污染、成本低、適口性好,奶牛喜歡采食,增奶提質效果比較明顯。奶牛飼喂試驗結果顯示,使用臨草2號青貯的組群,每頭奶牛每日可多產奶1 kg,牛奶的乳脂率提高0.1%,奶糖提高0.08%,水分下降1%,達到特級奶標準[5]。
在我國北方冬春季節,正是牲畜繁殖期,需要優質的青飼料[6]。臨草2號為冬性飼草作物,適合低溫生長,整個冬季保持青綠,在冬春枯草期(封凍到孕穗期)可刈割青飼2~3次,每次收割青飼9 000~15 000 kg/hm2,為牛、羊提供蛋白質、維生素營養豐富的青草,既能防止家畜的維生素缺乏癥、保持枯草期優質青飼的持續均衡供應,又可促進牛、羊健壯快速生長,提高成年牛、羊的繁殖力和幼犢、幼羔的成活率。
臨草2號還可加工成優質草粉。試驗表明,臨草2號在株高30~40 cm時收割,通過快速高溫干燥粉碎加工成草粉后,其蛋白質含量高達27.15%,胡蘿卜素含量218 mg/kg,粗纖維12.2%,達牧草國際特級標準,可作為綠色植物性蛋白飼料。在應用動物性蛋白飼料有可能誘發瘋牛病的情況下,國際上已將蛋白質飼料生產轉向更加安全可靠的植物性蛋白飼料[5]。臨草2號是一個可供選擇的優質飼料,國內外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臨草2號在灌漿中期收割、壓扁,可曬制高質量干草,粗蛋白含量可達10%,比從草原購置的羊草高50%~80%[5]。用其代替羊草飼喂牛、羊,不但可保證飼草質量,而且能減少運輸成本。在我國農區、農牧交錯帶及大城市郊區發展小黑麥飼草產業,投資少,飼草產量和品質可顯著提高,并能防止因從牧區購進羊草帶來牲畜疫病,降低養殖業的疫病風險。
在山西省晉中、晉南山區玉米、谷子、高粱種植區以及晉南瓜類、蔬菜種植區,作物收獲后從當年9月份到第2年4月中旬一般不再種植其他作物。這些冬閑田,雖然生產糧食作物成熟困難,但其水、熱、光、氣等自然資源足以滿足臨草2號的種植,生產一季優質牧草,不誤下茬作物的適期播種(4月20日前刈割,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晉南地區可推遲到4月下旬)。在一年一作和兩年三作區,臨草2號可與玉米、棉花、大豆等糧、經、飼、油多種作物組配形成草-糧(經)一年兩作的高效優勢種植模式,能更加合理地配置光、溫、水、土等自然資源,最大量獲取投入資源的回報,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養畜、養禽轉化,建立農業“糧-經-飼”三元結構,形成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3],無論對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利用冬閑田種植臨草2號,青飼產量可達到60 000 kg/hm2,按0.18元/kg計,可獲經濟效益10 800元/hm2;若生產干草,平均產量14 000 kg/hm2,按0.8元/kg計,可獲經濟效益11 200元/hm2。臨草2號投入成本低,一般僅有4 000~4 500元/hm2,扣除生產成本,可獲凈收益6 300~7 200元/hm2。因此,臨草2號是農民致富的優勢作物。
由于干旱連年加劇,水資源日趨緊缺,迫切要求發展節水作物[6]。臨草2號有較強的耐旱能力,適合當前的氣候環境條件。在冬閑地上種植臨草2號,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種,第2年4月中旬刈割結束,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可覆蓋土地,冬春農田覆蓋度高達70%~100%,其覆蓋度比種植小麥提高20%~60%,可解決冬季農田裸露造成的風蝕,減少水土流失,避免沙土飛揚,阻止沙塵暴的形成和為害,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和生態環境。飼草小麥收割后由于根系發達,夏季仍可減輕雨水沖刷,起到保護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作用[4-5]。
臨草2號根系發達,播前應深耕20~25 cm,使土壤疏松熟化,以利根系生長。深耕后耙耱平整,保證無大土坷垃。播前檢查墑情,要求土壤持水量達70%,以確保苗齊苗全。
臨草2號生長旺盛,一般應基施優質有機肥60 000~75 000 kg/hm2,純 N 115~150 kg/hm2,P2O560~90 kg/hm2,K2O45~75 kg/hm2。有機肥、磷、鉀肥及50%的氮肥應隨整地施入,且每次刈割后2~3 d內,配合澆水追施純N75 kg/hm2。
山西省北部地區9月中旬播種,山區瘠薄地可適當提前到9月上旬;南部山區和中部地區9月中下旬播種;南部的棉田和復播蔬菜等晚茬作物區可推遲至10月上中旬播種;在一些高寒山區,只能種植一些喜涼作物,甚至種植一季都不能保證正常成熟,而這一地區的畜牧業一般很發達,飼草供應緊張[7],則可以在3月下旬至4月底進行春播。播種量應根據播期、墑情及肥力狀況確定。一般情況下,播量為180~225 kg/hm2,確保基本苗在 3.6×106~4.5×106株 /hm2;肥力、墑情較差和晚播田塊應適當增加播量,晚播田一般推遲2 d播種,應增加播量4.5 kg/hm2;南部復播田整地質量差和播期在10月中旬以后的,播量應加大到300~345kg/hm2,確保基本苗6.2×106~7.0×106株/hm2。播種深度3~4 cm。
臨草2號在栽培技術和播種方面與傳統冬小麥十分接近。對于播種基礎較好的田塊,根據苗情和刈割情況進行肥水管理。生長旺盛田塊一般在刈割后2~3 d內配合澆水追施氮肥1次。苗情較弱的刈割田塊,則應在冬前加強肥水管理,提前澆水追肥,并推遲第1次刈割期,當日均溫低于2℃時不可進行冬前刈割。丘陵、坡地、林果園等無法冬澆的田塊,在墑情較好、適時播種條件下可進行冬前刈割1次,留茬高度不低于5 cm。播期較晚、墑情較差的地塊不進行冬前刈割。
冬前分蘗盛期和開春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孕穗期)刈割2~3次,留茬高度不低于5 cm,于棉花、玉米等作物春播前將地上部分全部割完。青貯可在5月中旬揚花后10~15 d(植株水分含量需降至70%左右)收割。生產干草可在灌漿中期收割,在田間晾曬2~3 d,飼草含水量降至20%~25%時打捆,貯存備用。收籽粒糧用或作精飼料宜在籽粒完全成熟時收獲。
[1] 林治安,許建新.優質青綠飼草品種及其高效種植模式[J].作物雜志,2004(4):36-38.
[2] 宋慧欣,周春江,侯福強,等.飼草小黑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作物雜志,2004(3):22-25.
[3] 李彥良,賈海瑜,賈蘇卿,等.“小黑麥+青貯玉米”牛羊飼草生產模式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11):11-12.
[4] 唐風蘭.優質飼草小黑麥及配套栽培技術 [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4(2):39-40.
[5] 佟桂芝,張慶祥.飼用小黑麥飼喂效果簡介[J].飼料世界,2000,67(1):22-23.
[6] 孫元樞.中國小黑麥遺傳育種研究與應用[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7] 汪璽,嚴學興,席亞莉,等.小黑麥在高寒地區的適應性[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2,37(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