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000陜西省延安市果業管理局 劉光東
蘋果腐爛病作為主要的蘋果病害,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延安市曾出現過1次腐爛病大流行,給當時的果業生產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經過80年代中后期的大面積統防統治,使腐爛病的流行得以遏制。近年來,由于受果品市場價格的影響,果農投入水平普遍下降,樹體表現虛弱。再加上果樹進行大改形后果農對傷口保護不力,在腐爛病防治上不嚴格按照技術要求規范操作,修剪、環切(剝)和疏花疏果工具不能堅持經常消毒處理,刮治后的腐爛病皮隨處拋棄等等,從寄主、病源、傳播途徑上都為腐爛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據筆者2006年對陜西省洛川、黃陵等蘋果主產縣30個果園調查分析,腐爛病病株率平均可達到63.8%,嚴重者高達83.5%。
(1)發病部位多以樹干枝杈、剪鋸口、果臺部位居多。據調查,發病率最高的部位是枝杈,發病率為34.2%;其次是剪鋸口、果臺,發病率為28.9%;主干發病率為11.3%。
(2)周年發病,但以落葉后至萌芽前為發病高峰期,生長季節病源侵染后不擴展或擴展緩慢。
(3)發生對象以老果園和盛果期果園為主,但幼果園和初果期果園感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4)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據調查,2005年果園平均發病率達到40.7%,最高達到62.5%。多數病斑出現再度侵染。
(5)發生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據調查,2001年腐爛病發病率為11.8%,2002年為17.6%,2003年為23.5%,2004年為32.4%,2005年達到40.7%。
近年來,果農投入水平下降,普遍存在施肥種類單一、施肥時期單一的現象,有機肥施之甚少,土壤肥力極度匱乏,再加上果農存在嚴重的惜果、惜產現象,造成大小年嚴重發生。大年樹體超限度負載,小年樹體瘋長,以及過度的連年環剝(切),削弱了樹勢。
多數果農采果后不及時清園,而將清園時間推遲到第2年萌芽期,園內病枝、病葉、病果隨處拋棄,病菌隨風雨落至樹干、樹杈、剪鋸口部位,容易誘發病變。
大部分果農在腐爛病防治上不能嚴格按照技術要求規范操作,刮治時病斑四周幾乎全部是斜茬,而且未切到好皮上;有的果農甚至干脆不刮除病皮,只簡單的用刀子將病皮劃幾刀,涂藥了之。病斑涂藥只是1年1次,刮治時期也只注重早春3—4月份,其他季節不聞不問。
生產中對刮后的傷口未能及時保護,或只用油漆、乳膠等簡單封口劑(既無殺菌作用,又無愈傷能力,且傷口的裂口現象較多),為腐爛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腐爛病斑是直接由工具傳播所致。由于多數果農沒有養成工具消毒的習慣,在修剪、環切(剝)、疏花疏果的同時,將病菌帶入傷口。這就是剪鋸口、環切(剝)口、果臺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徹底打破施肥時期、施肥種類單一的局面,做到秋施有機肥與生產季節追施化肥結合,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結合,全面推行配方施肥,實現養分的全元素供給。實施果園種草、覆草,推廣“果、畜、沼、窖、草”五配措施,廣泛開展群眾性的堆、積、漚活動,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開展田園化整地,做到一棵樹一個盤,減少地表徑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雨。
采果后樹上細致噴1次鏟除劑(菌毒清、9281等);落葉后及時清除園內雜草、落葉,爛果深埋或燒毀;冬剪時細致剪除病蟲枯枝并深埋或燒毀;萌芽前再進行1次徹底清園,將剪下的樹枝、殘枝、爛葉集中清除,樹上噴1次5~8波美度石硫合劑;萌芽后再噴1次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
腐爛病防治要做到周年預防,隨發現隨刮治。病斑刮治時要做到“刮凈、露白、立茬”,即刮除所有病皮后,再刮去病斑四周好皮0.5 cm,并將四周切成立茬。徹底清除病皮后,用菌毒清、843康復劑、9281等防治腐爛病的藥劑間隔1周涂1次,連續涂2~3次(杜絕用福美砷加滲透劑);或用藥劑和成的泥巴封口,再用塑料布包扎,徹底將病菌與外界隔絕。
每次進園前必須對修剪、環切(剝)、疏花疏果等工具進行嚴格消毒。消毒劑可用酒精或50倍液的菌毒清,細致浸蘸工具。每次刮治后立即對刮治工具進行消毒。
使用環切(剝)技術要區別品種、樹勢、樹齡。環切(剝)只適用于樹勢強旺的富士等難成花的品種,秦冠、嘎啦、元帥以及其他早熟品種禁用,弱樹和成齡掛果樹不用,強旺富士樹也不宜連年環切(剝),樹勢一旦穩定后,即取消之。據筆者多年試驗觀察,強旺的喬化富士樹主干寬環剝(寬度1~2 cm)加報紙包扎技術,對樹體造成的傷口少,而且易于保護傷口的形成層,達到全面快速愈合促進成花的目的,且愈合面平整,對樹勢削弱輕。而如果采用主枝窄環剝不包扎,一是環剝技術難以掌握;二是剝口受日曬、風、雨的影響,形成層易壞死,雖能愈合,但絕大部分是靠養分堆積愈合,且愈合面隆起,對樹勢削弱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