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雙林,李松柏
(四川省南充市畜牧局,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來,我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首要任務,努力實施項目推動戰略,切實轉變畜牧產業發展方式,以壯大特色優勢畜禽產業為核心,奮力推進現代畜牧業大發展,加快了畜牧大市向畜牧強市轉變步伐,畜牧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此同時,也凸顯出了一些制約畜牧產業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我們對全市畜禽特色產業的發展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
我市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六化”,開拓“六路”,實現“三大轉變”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畜牧項目推動戰略,推進畜牧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全市畜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規模日益壯大,水平不斷提升,初步形成了以生豬、家禽、獺兔、山羊等為特色的畜禽優勢產業。
1.1 特色產業成效顯著 2009年全市出欄生豬780.73萬頭、家禽8430.92萬只、兔1389.12萬只、牛19.34萬頭、山羊253.55萬只。肉類總產量80.53萬噸,禽蛋產量20.85萬噸,奶產量3.17萬噸。畜牧業產值達17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8%,農民人均牧業增收160元。全市禽蛋產量、獺兔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一,生豬出欄量、畜牧產值位居全省第二,家禽、山羊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三,畜禽特色產業成效顯著。
1.2 特色產業區域形成 全市基本形成以南部、閬中、儀隴、嘉陵、營山、蓬安為6個百萬生豬外調大縣,市轄三區為優質家禽生產地,儀隴為西南地區獺兔第一縣,營山縣、嘉陵區為全省山羊十強縣,閬中市為全省肉牛生產基地縣,西充、順慶為奶牛基地縣的畜牧特色產業帶。
1.3 特色品牌相繼誕生 “營山黑山羊”證明商標成功注冊,閬中“張飛牛肉”、儀隴“哈哥兔業”、高坪“過江龍牛肉”、“螺溪河土鴨”、“同仁土雞”、“東觀辣子雞”、“友康蛋雞”、“二家山兔”“西充槐樹有機雞蛋”、“牛奶豬肉”等10多個地方畜禽品牌相繼誕生,特色產品遠銷香港、廣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特色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1.4 龍頭企業不斷涌現 近年來,發展壯大順慶天太、農科、高坪匯龍、西充光大、蓬安興華、閬中鴻宇、營山通旺、潤豐等一大批本地生產加工企業,成功招引嘉陵天兆、鷹金錢、蓬安雨潤、特驅、七環、西充龍興、豐慧等龍頭企業,全面提高了全市畜禽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1.5 規模程度不斷提高 以順慶大百合、綠科禽業、營山龍興牧業、儀隴綠源、西充百科等為代表的大型規模養殖場蓬勃興起,全市已建成1000頭以上的種豬場31個,LY母豬存欄10萬頭以上,生豬三雜率達到67.1%,全市規模養殖比例已達44%。
1.6 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全市建成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58個,居全省第一,發展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5個。建立了畜禽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確保了瘦肉精、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違禁藥物檢出率為零。加強了動物疫病防控,口蹄疫、禽流感、豬瘟、高致病性藍耳病的免疫密度達到100%,抗體檢測合格率達70%以上,多年保持清凈無疫,畜產品質量顯著提高。
1.7 發展機制不斷創新 創造了響譽全川的“順慶大林”、儀隴“五位一體”、閬中“4+1”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順慶大百合、西充龍興、豐慧、南部鑫地園、中農合創等企業成功運用“豬-沼-菜”、“豬-沼-果”、“豬-沼-糧”循環經濟生態發展模式,有效利用了畜禽糞便資源,帶動了周邊農民發展致富,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推動了畜牧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1.7 科技推廣穩步推進 2009年全市組織998名畜牧獸醫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實施扶農助農項目,幫扶養殖農戶達2670戶,實現幫扶養殖農戶人均牧業增收350元,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13期,培訓人數達143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6500冊(份),全面提升了養殖農戶的整體素質和飼養水平。
我市正處在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和矛盾,制約著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2.1 市場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由于近年來畜牧產業市場波動較大,畜禽生產周期較長,養殖戶在獲利時急于擴張,虧損時急劇收縮,導致畜產品階段性短缺與過剩,影響了畜牧產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戶穩定增收。
2.2 成本與效益之間的矛盾目前,玉米、大豆等飼料糧價格上漲較快,外省玉米價格已上漲至2.2元/千克,而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70%左右,飼料價格的上升直接導致養殖成本增加,加之勞動力及土地成本也在不斷上漲,而畜禽產品價格提升空間有限,目前生豬(育肥豬)收購價格僅為9.0~10.5元/千克,養殖效益面臨多方擠壓。
2.3 技術與質量之間的矛盾由于飼養設施設備較落后,養殖技術水平不高,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生產效率較低,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仍然存在。提高競爭力,適應新形勢,迫切需要我們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生產,加強質量監管,提升畜產品質量。
2.4 龍頭與農民之間的矛盾由于目前各地在建立各類畜禽專合組織時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建立的部分專合組織還未真正發揮作用,龍頭企業與養殖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還不健全,不能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
2.5 發展與環保之間的矛盾近年來,由于畜禽養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畜禽糞污排放量急劇增加,這就要求我們采取有效的發展模式,既要注重發展,也要注重環保,堅持走種養結合的循環生態發展之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3.1 以項目推動為抓手,招引龍頭企業,實現特色產業標準化目前,我市有8個全國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縣、7個全省現代畜牧業建設重點縣、6個全國生豬外調大縣,發展條件很好。為此,一要牢固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發展理念,以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生豬換種工程、千萬頭生豬產業工程等項目為契機,大力實施畜牧產業項目推動戰略。二要面向社會大力招商引資,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條為突破口,創特色、上質量、擴規模,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三要進一步提高養殖技術,樹立科學養殖的理念,采用現代的養殖方式,實現特色產業標準化。
3.2 以園區建設為重點,注重適度規模,實現農戶養殖高效益根據我市實際情況,以適度規模發展為主導,搞好農民園區建設。按照“政府引導、部門推動、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發展”的思路,讓農民進入統一規劃建設的養殖園區,按標準化生產方式從事養殖,集約經營形成規模,獲取最大效益,提高農民養殖積極性。農民、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建設農民養殖園區中相互融合,互利互惠,形成最大合力,推動農民養殖園區持續發展。
3.3 以特色畜牧為核心,規劃特色區域,實現畜禽產品品牌化緊緊圍繞“三縣一片一園”(即全國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縣、全國生豬外調大縣、全省現代畜牧業建設重點縣、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片區、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搞好科學長遠規劃,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完善畜禽特色區域布局,整片推進,創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實現畜禽產品品牌化。
3.4 以機制創新為突破,發展專合組織,實現農企利益相連接一是大力推廣順慶“大林”、儀隴“五位一體”、閬中“4+1”等成功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二是進一步完善畜禽專合組織建設,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農戶”的發展模式,把廣大分散農戶引入現代畜牧產業體系;三是堅持生態養殖與綠色種植相結合,以牧促農、以農養牧,推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的環境友好型農牧互動生產模式。
3.5 以資金投入為保障,建立擔保基金,實現農企發展更平穩一是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搞好冷鏈體系建設,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當養殖戶處于盈虧平衡點以下時,以政府調控為手段,實行保護價收購,保障市場平穩發展。三是整合各方資源,成立擔保公司,建立擔保基金,鼓勵業主或農戶以基礎設施等作為抵押向擔保公司貸款,增強他們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3.6 以畜牧科技為支撐,培養職業農民,實現養殖水平大提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畜牧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樣離不開畜牧科技的推廣應用。大力實施科技興牧戰略,創新科技服務機制,不斷提高畜牧科技水平。一是鼓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科技下鄉,把先進技術組裝配套,加速科技轉化進程。二是加大對規模養殖場(戶)、飼料、獸藥生產企業的技術推廣力度,把科學技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三是進一步加大對畜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培養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四是鼓勵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建立養殖園區,帶動周邊農民發展致富,全面提高科學養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