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暢,余雪梅
(四川省寧南縣畜牧局,四川 寧南 615400)
1.1 肉牛生產概況 近年來,我縣肉牛產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一項重要產業。全縣飼養5頭以上的肉牛規模養殖戶2689戶,規模養殖比例占肉牛飼養量的23.5%。全縣肉牛產值1.81億元,占全縣畜牧業總產值的24.04%,農民人均養牛收入達1083元。
1.2 肉牛改良現狀 全縣建立縣級肉牛改良中心1個、鄉鎮人工授精站點15個,從事肉牛改良配種技術人員75名。2002~2009年,全縣共應用皮埃蒙特、西門塔爾、利木贊等良種肉牛凍精改良配種18383頭,受胎率達70%;利用種公牛改良配種3103頭。2009年,全縣肉牛雜交改良面達到20%,累計生產雜交肉牛14206頭,雜交牛養殖效益比本地黃牛提高36%。
2.1 肉牛改良進程緩慢 寧南縣肉牛品種改良工作雖然已開展八年,但改良進展還十分緩慢,改良面在20%左右徘徊。其主要原因:一是肉牛品改經費嚴重短缺;二是人工授精站、點不健全;三是牛改技術隊伍不穩定等。
2.2 肉牛養殖水平低 大多數農戶采用老式的地圈養牛,圈舍環境差,陰暗潮濕,透光透氣性差,飼養管理粗放。養殖戶草料貯備不足,不愿種植優質牧草,導致冬季草料缺乏。收集的農作物秸稈不經鍘短、微貯等處理而直接飼喂,利用價值較低。
2.3 疫病防控意識差 大部份肉牛養殖戶認為大牲畜不容易發病,不按獸醫部門有關要求進行免疫注射和常規的定期消毒措施。
2.5 肉牛產業化體系不健全我縣肉牛業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盡管有雙友牧業公司從事肉牛養殖和加工,但其起點低、生產量小,起不到產業帶動作用。全縣至今無肉牛交易市場,肉牛流通渠道不暢;肉牛養殖未納入保險范圍,養牛戶不能有效規避養殖疫病等造成的死亡風險。
2.6 肉牛產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肉牛生產可充分利用當地農副秸稈和天然草地,以草換肉,與生豬和家禽生產相比,耗糧少,生產成本低。但近年來,國家、省及地方各級對肉牛產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肉牛產業發展十分緩慢。
3.1 加快肉牛品種改良步伐
3.1.1 建立健全肉牛改良配種站、點。我縣有25個鄉(鎮)124個行政村,建議在能繁母牛較多、交通方便的鄉(鎮、村)建立人工授精配種站、點,在高山偏遠鄉、村建立公牛配種點,擴大改良配種范圍,方便養牛戶牽牛配種。
3.1.2 加大肉牛改良經費投入。省、州、縣各級財政應將肉牛改良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形成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對肉牛改良的各生產環節實行補助,包括人工授精配種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進、液氮和細管凍精的購買、人工配種勞務補助、技術培訓、生產獎勵等。
3.1.3 提高待遇,穩定基層牛改技術隊伍。建議將鄉村配種員的工資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同時對每產仔一頭良種雜交牛,獎勵配種員50至100元,實行以獎代補,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3.1.4 加強肉牛人工授精技術培訓力度。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每年對縣、鄉級配種員進行技術培訓,每月召集各片區人工配種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不斷提高受胎率。
3.2 制定科學的肉牛飼養管理技術
3.2.1 實行分段飼養。能繁母牛實行分戶散養,充分利用我縣高山、二半山的草地資源優勢開展母牛養殖和犢牛的繁殖。河谷地區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和交通便利的優勢,開展肉牛的舍飼育肥。針對當地生產實際,分別制定母牛和育肥牛的飼養管理技術。
3.2.2 推行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加大肉牛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力度,提高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比例。因地制宜,設計出標準的圈舍,配套建設沼氣池,養殖污物通過沼氣發酵處理后灌溉農作物,達到生態養殖目的。
3.3 充分利用草料資源,開辟草料新來源
3.3.1 充分利用草地資源。應加快草山草坡的開發利用,加大對草地改良的投入,實現草地保護與利用科學結合,為肉牛業生產提供充足的飼草資源。
3.3.2 大力推廣人工牧草種植。應引導養牛戶調劑部份耕地進行人工種植牧草。應指導養牛戶管護并合理利用牧草,為肉牛產業提供草料保障。
3.3.3 提高農副秸稈利用率。建議大力推廣農副秸稈的青貯、微貯等實用技術,提高農副秸稈利用率。將鍘草機、粉碎機等秸稈處理機械列入國家農機補貼范圍,對農戶購買機械實行定額補助。
3.4 采取綜合防制措施,加大疫病防控力度
3.4.1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根據寧南縣氣候特征和多年來肉牛疫病流行規律等情況,制定科學的、合理的肉牛養殖免疫程序。
3.4.2 定期驅蟲。驅蟲可以增強牛群體質,預防和減少寄生蟲病及傳染病的發生。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1次全牛群的驅蟲,犢牛在1月齡和6月齡各驅蟲1次。3.4.3 嚴格消毒制度。每兩周對牛舍內及周圍環境進行一次消毒,可選用新潔爾滅、強力消毒靈、抗毒威、“84”消毒液等消毒。牛場和牛舍入口設立消毒池,人員、車輛進出門口時,須從消毒池通過。
3.5 構建現代肉牛產業化發展體系
3.5.1 積極培育現代肉牛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大型肉牛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一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如能繁母牛寄養、借牛還牛等方式,將企業、養殖基地、農戶連成利益共同體,通過企業與外部大市場銜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肉牛業發展格局。
3.5.2 建立肉牛交易市場,突破肉牛生產流通瓶頸。借鑒各地肉牛交易流通方式,建議在我縣松新鎮建一綜合型牲畜交易市場,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輻射周邊縣市,打破我縣肉牛流通瓶頸。
3.5.3 建立肉牛政策性保險機制,降低養殖風險。為降低農戶養殖肉牛的風險,建議將肉牛養殖納入政策性養殖保險,國家對保險費實行補助,按每頭牛保費100元計,國家承擔80%,農戶承擔20%。
3.5.4 健全肉牛業投融資平臺。由縣上成立一個縣級農業產業化擔保公司,具體由縣國資公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入股建立擔保公司。公司主要為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農戶等實行貸款信用擔保,確保我縣在現代肉牛業發展中融資渠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