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君
(四川省汶川縣動物防疫監督站,四川 汶川 623000)
牛出血性敗血病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急性病例以出現敗血癥和炎性出血過程為特征,俗稱“牛出敗”。
牛出血性敗血病呈地方性流行,常與氣腫疽病并發。飼養環境不良,牛遇寒冷、悶熱、潮濕、擁擠、通風不良、陰雨連綿、營養缺乏、寄生蟲病時,病菌即可乘機侵入體內,經淋巴液而入血流,引發內源性傳染。有毒力的病菌通過排泄物、分泌物不斷排出,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經消化道引起傳染,病菌或在病畜咳嗽、打噴嚏時排出,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引起傳染。通過吸血昆蟲和皮膚、黏膜的傷口也可引發傳染。
本病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以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濕、多雨時期多發,呈散發,地方流行。
2.1 臨床癥狀 潛伏期2~5d,病狀可分敗血型、浮腫型和肺炎型。
2.2 敗血型 病初牛高燒,體溫達41~42℃,隨后出現全身癥狀,其精神沉郁,低頭拱背,脈搏加快,肌肉震顫,皮溫不穩,鼻鏡干燥,結膜潮紅,有時咳嗽或呻吟,食欲減退或廢絕,泌乳、反芻停止。經幾日,患牛腹痛,開始下痢,糞便初為粥狀,后呈液狀,其中混有黏液,其味惡臭,有時鼻孔內和尿中有血。拉稀開始后,患牛體溫下降,迅速死亡,其病期多為12~24h。剖檢見內臟器官充血,黏膜、漿膜及肺、舌、皮下組織和肌肉有出血點,脾臟無明顯變化或有小出血點,肝臟和腎實質變性,淋巴結顯著水腫,胸腔內有大量滲出液。
2.3 浮腫型 患牛除有全身癥狀外,頸部、結締組織出現迅速擴展的炎性水腫,初熱、痛而硬,后病部變涼,疼痛減輕,同時舌及周圍組織高度腫脹,舌伸出齒外,呈暗紅色。患畜高度呼吸困難,流淚、流涎、磨牙,并出現急性結膜炎,其病期多為12~36h。病理剖檢見咽部及胸前皮下(有時延及肢體部皮下)有漿液浸潤,切開水腫部,流出深黃色透明液體,間或有出血。咽周圍組織和會咽軟骨韌帶黃色膠樣浸潤,咽淋巴結和前頸淋巴結高度腫脹,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潮紅。
2.4 肺炎型 主要呈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癥狀。病牛呼吸困難,痛苦干咳,流泡沫樣鼻液,鼻液后呈膿性。胸部叩診患牛有痛感,聽診有支氣管呼吸音及水泡雜音,有時可聽到胸膜摩擦音。病期較長的一般為3 d或一周左右。病理剖檢見胸膜炎和格魯布性肺炎,胸腔中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液,肺臟和胸膜上有小出血點,并覆一層纖維薄膜。
本病易與炭疽、氣腫疽和惡性水腫相混淆,應注意加以區別。炭疽的腫脹除發生在頸部和胸前外,還見于其他部位;患牛瀕死時天然孔常出血,血液呈暗紫色且凝固不良;患牛死后尸體迅速腐敗;剖檢,脾急性腫大,血液抹片,鏡檢,見帶莢膜的炭疽桿菌。
氣腫疽的腫脹主要見于肌肉豐厚的部位,觸診其柔軟,有明顯的捻發音,氣腫疽多發于4歲以下的牛。惡性水腫系發生于外傷和分娩之后,其腫脹部觸診柔軟,有捻發音。
4.1 加強免疫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
4.2 加強飼養管理。避免擁擠和受寒。畜舍定期消毒,在長途運輸中加強管理,避免過度勞累。
4.3 發生本病時,立即將病畜或可疑病畜隔離治療,并對健畜進行觀察、測溫,必要時用高免血清或菌苗進行緊急預防注射。畜舍用5%漂白粉、10%石灰乳等消毒。糞便可堆積發酵。
4.4 病初用高免血清或磺胺藥物治療,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效果更好。嚴重病例宜同時注射抗生素,必要時進行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