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強,劉宗曉,2,李建麗
(1.南寧市水產畜牧局,廣西南寧 530000;2.廣西大學,廣西南寧 530004;3.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
在我國養豬業由分散、傳統、數量型向集約、規模、質量型轉變的過程中,我國豬病綜合防制體系還不夠完善,疫苗研制和藥物保健相對滯后,導致豬病日漸增多且日趨復雜,形成了呼吸道綜合征、繁殖障礙綜合征及腸道綜合征等三大系統性疫病,尤其是豬呼吸道疾病在規模化豬場十分普遍。細菌、病毒、支原體及寄生蟲等病原性因素和不良環境因子、應激及低下的免疫力等非病原性因素,都可誘發、促進或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使臨床癥狀呈多樣性,因此,被稱為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
PRDC多發生于18~20周齡,易感豬不分品種、性別、年齡,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母豬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豬及肥育豬體弱、腹瀉、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低下等。發病率通常為30%~60%,死亡率5%~30%,常常給養豬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一)病原PRDC 是一種由多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環境應激和豬只免疫力降低等諸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的總稱。引發PRDC 的病原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原發性病原,包括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豬圓環病毒2型(PCV2)、豬偽狂犬病病毒(PRV)、豬肺炎支原體(M.Hy)、豬流感病毒(SIV)、豬瘟病毒(CSFV)、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豬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Bb)等;其二是繼發性病原,主要有副豬嗜血桿菌(HPs)、豬多殺性巴氏桿菌(Pm)、豬鏈球菌(S.S)、豬沙門氏菌等。另外,寄生蟲如附紅細胞體、弓形蟲等,也可作為原發性或繼發性病原。以上所說的原發性、繼發性和不良環境等,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可以相轉化的、相關聯的。在某一PRDC的病例中,原發性病原可能是繼發性感染,而繼發性病原恰恰是本次發病的原發性因素,這也是當前PRDC難防難治的原因之一。
原發性病原體首先侵入呼吸道和肺臟,破壞呼吸道的黏膜屏障,造成豬體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或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使豬群處于免疫抑制狀態,隨后,豬體內本身攜帶的內源性病原和存在于豬舍空氣和環境中的外源性病原即可進入呼吸道和肺臟,引起繼發性混合感染,豬群即可暴發呼吸道疾病。如豬肺炎支原體(M.Hy)的存在可破壞豬呼道免疫系統的反應能力,降低豬黏膜免疫力,使得PRRSV、SIV、PCV2等病毒和APP、Pm、HPs、Bb 等細菌的侵襲感染更加容易。同時,豬群飼養密度過大、空氣質量差、豬舍通風不良、溫度變化過大、豬群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應激因素都可促進PRDC的暴發。
(二)發病因素分析PRDC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應激因素。不良飼養管理和飼養環境等均可對豬群造成應激,而應激即可誘發病原的感染和機體免疫狀態的改變,進而造成PRDC。當豬舍通風不良、溫差較大、濕度過高、衛生狀況差、頻繁轉群、混群或飼養密度大等不良因素均可誘發PRDC。今年10月份,筆者曾在廣西診斷一例PRDC,究其原因主要是飼養密度不當造成的。
2.傳染性因素。臨床上,從發生PRDC的豬群中進行病原分離,多見原發性和繼發性病原的混合感染,常見的混合感染模式有:M.Hy+PRRSV;M.Hy+PRRSV+PCV2;M.Hy+PRRSV+PRV;M.Hy+PRRSV+PCV2+PRV;M.Hy+PRRSV+CSFV等。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唐慧穩對某地10個發病豬場(約150頭豬)進行了PRDC相關病原的分離,其中PCV2陽性率為86.7%,豬肺炎支原體的陽性率為82.1% ,PRRSV陽性率為81.5%,可見,PCV2、PRRSV和M.Hy在PRDC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季節性因素。若飼養管理不當、應激因素較多,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實際生產中,PRDC多發生于秋末、冬季及初春,也就是在季節交替、氣候不穩定的季節,因為,此時的空氣寒冷、干燥,易造成呼吸道黏膜的損傷,降低了黏膜免疫力,促進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4.機體的免疫狀態。豬體的免疫狀態是疫苗免疫效果和抗病原感染能力的有力保障,但臨床上,病原感染、環境應激、霉菌毒素及飼料營養等均可破壞豬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免疫抑制,從而降低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造成并發或繼發感染。如豬感染PRRSV、PCV2,大大增加副豬嗜血桿菌、巴氏桿菌及鏈球菌等病原菌的感染機率。
5.現有疫苗效果的有限性。目前,豬用疫苗主要有豬瘟活疫苗(脾淋苗和細胞苗等)、豬藍耳病活疫苗(自然弱毒株和人工致弱株)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偽狂犬基因缺失苗、豬喘氣病活疫苗(人工致弱毒株)和滅活疫苗(全為進口)、細小病毒滅活苗、乙腦疫苗、鏈球菌活疫苗及副豬嗜血桿菌滅活疫苗等,但受人員操作、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疫苗質量、機體免疫狀態及應激等因素的影響,現有疫苗的免疫效果是有限的,不能保證100%的免疫效果,這也是部分養殖戶總是抱怨“我的豬群什么疫苗都用了,怎么還發病”的原因所在,因此,免疫預防是保障豬群健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6.細菌耐藥現象的普遍性。近些年來,廣大養殖戶越來越重視藥物保健,但抗生素及其他違禁藥物使用的不規范性,導致或加速了細菌耐藥性的出現,據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研究表明,部分細菌出現了4重或5重耐藥現象。就仔豬的黃、白痢而言,其本質就是大腸桿菌的感染,而大腸桿菌是很常見、很普通的一種病原菌,理論上講,使用合適的抗生素就可以很好控制該病的流行,但由于濫用抗生素,造成了大腸桿菌的廣泛耐藥性。再如PRDC常繼發感染的副豬嗜血桿菌,也出現了多重耐藥性。
7.寄生蟲的感染。若豬群感染了弓形蟲、蛔蟲、附紅細胞體等,會降低機體的免疫狀態,從而增加PRRSV、PCV2等原發性病原的感染機率,因此,實施有效的驅蟲措施,也可降低PRDC的發生率。
(一)有明顯的誘因豬群飼料營養搭配不當、飼養密度過大、不同日齡仔豬混群飼養、豬舍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飼料霉變;仔群轉群、運輸及其它可能引起應激反應的因素等,都可促進本病的發生與流行。臨床上,對發生的PRDC調查發現,均可找到因飼養管理不當或環境應激等發病誘因。
(二)發病日齡提前本病多發生于13~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尤其多發于18~20周齡,又稱18周齡墻。近年來,保育豬也可發生,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日齡越小,發病死亡率越高,病原多為PRRSV、PCV2和M.Hy。
(二)季節性不明顯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寒冷季節及季節交替時多發。
由于PRDC的病因復雜,既有病原性因素,又有環境性因素,既有飼養管理因素,又有季節性因素,其真正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也沒有100%有效的疫苗使用,因此,PRDC的防制,應采取“四維一體”的防控措施,即良好的飼養管理、科學的疫苗免疫、合理的藥物保健和嚴格的生物安全。
(一)良好的飼養管理
1.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原則,切忌不同來源的豬混群飼養。
2.合理營養配方,盡可能飼喂全價料,或采用高品質的預混料,但要注意飼料或飼料原料的質量,定期檢查飼料或飼料原料,切記不要飼喂霉變的飼料或飼料原料。
3.做好“三度一通風”工作,即溫度、密度、濕度和通風。飼養密度與PRDC發病率密切相關,適宜的飼養密度,可有效的控制本病的發生。臨床上,因飼養密度不當造成PRDC發生的病例,屢見不鮮。合理化通風,既可降低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又可讓豬舍內溫度和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因此,四者要合理平衡,才能讓豬群和諧共生。
4.重視動物福利,減少應激。給予豬群合理的活動空間,可以增加運動,減少應激,也是控制PRDC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來講,哺乳仔豬和保育豬應保證每頭有0.4 m2的生活空間,育肥豬每頭0.8 m2,成豬每頭1.2 m2,每欄豬以8~10頭為宜。另外,要加強飼養人員的素質建設。臨床上常見部分飼養人員踢打豬只,把豬作為發泄的對象,人為性的增加應激反應,也間接地推動了PRDC的發生。
(二)科學的免疫預防,控制原發性病原感染雖然PRDC的誘因多而復雜,但對幾個重要的原發性病原(如CSF、PRRS、PCV2、PRV、M.Hy等) 進行有效的免疫預防,PRD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會大大降低,即便是發病,也能得到較好的控制。因此,要做好PRDC的原發性病原的免疫預防,堅持防重于治的理念。為達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就要選好疫苗,用好疫苗。
疫苗的正確使用是保證好疫苗產生良好免疫效果的重要環節,包括免疫時機、免疫劑量、免疫方法與途徑、免疫對象等。要掌握最佳的免疫時機,就要注意母源抗體、不同疫苗抗原間的相互干擾、免疫保護臨界值、不同抗體的消長規律等。母源抗體對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影響較大,要了解不同疫病母源抗體的消長規律,確定初免時間,否則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同疫苗間的免疫干擾也較為常見,如藍耳病疫苗和豬瘟疫苗不能同時免疫,至少間隔15 d以上,否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免疫副反應。這些規律要根據不斷的免疫監測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建議中小型豬場對常見疫病(如CSF、PRRS、PRV、FMD等)做3~4次/年檢測,以便掌握本場疫病的流行規律和疫苗抗體消長規律;對實力較強的豬場,實施動態監控,建議每月進行1次檢測。
(三)合理的藥物保健除做好疫苗免疫外,針對PRDC的易發階段和病原特點,實施合理的階段性的藥物保健,也是有效控制和減少PRDC發生的必要手段。通常是藥物組合,主要有強力霉素、泰樂菌素、泰妙霉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長效土霉素、林可霉素、壯觀霉素及阿莫西林等。還要定期驅蟲,以減少寄生蟲的感染和危害。另外,定期或配合疫苗使用免疫調節劑,如轉移因子、黃芪多糖等,可以有效解除免疫抑制,改善機體免疫狀態,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四)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將消毒貫穿于養豬生產的各個環節,定期開展,最大限度地減少豬場內外病原體數量,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從而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的機率。主要措施有:定期對場地、飲水、設備和畜體進行消毒;嚴格控制人員和物品的進出,尤其加強對場外疫區內來訪者、物品和車輛的消毒管理。發病期間,也要對場區內進行疫區的劃分,減少員工、物品間的交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實施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做好滅蚊蠅和防鼠工作。
總之,PRDC是目前規模化、集約化豬場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因的復雜性,造成臨床癥狀的多樣性,同時也給臨床診斷帶來了困難,嚴重影響了豬場的生產與發展,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對于PRDC的防控,關鍵在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重點在免疫預防和藥物保健,預防原發性感染,防止繼發感染;核心在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通過“四維一體”的綜合防制措施,PRDC仍是可防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