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玲,張紅
( 長治市畜牧獸醫局,山西長治 046000 )
兔魏氏梭菌病又稱魏氏梭菌性腸炎,是由A型或E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多發生于斷乳后至成年的家兔。該病臨床上以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兔排出灰褐色或黑色水樣糞便,盲腸漿膜有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潰瘍為主要特征。近年來,該病的發生呈上升趨勢。2010年1月,長治市獸醫院接診了一例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病例,確診為魏氏梭菌病,采用消毒、免疫接種、用藥等綜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其主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發病情況 長治市沁縣郭村鎮某養兔專業戶飼養的肉仔兔于2010年1月5日開始相繼發病,以急劇下痢、水瀉、急性死亡為主要特征的傳染性疾病。至1月l0日共死亡肉兔42只,占肉兔總數(320只)的13.1%,經臨床檢驗診斷為兔魏氏梭菌病。經診治,病情得以控制。
(二)臨床癥狀 患兔病初排灰褐色軟狀糞便,后期水瀉,糞便呈黃綠色水樣并有特殊的腥臭味,肛門周圍及后腿被毛被稀糞污染。走路搖晃,病兔體內有拍水音,精神萎頓,食欲不良或廢絕,最后衰竭而死亡,病程1~4 d。
(三)病理變化 病變可見病尸脫水,腹腔有特殊腥臭味。胃內充滿食物,胃底黏膜脫落,有大小不等的潰瘍灶;腸黏膜呈彌漫性出血,小腸充滿膠凍樣液體并混有大量氣體,使腸壁變薄而透明;大腸內有多量氣體和黑色水樣糞便,有腥臭氣味;肝臟稍腫、質地變脆;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脾呈深褐色;膀胱積有茶色尿液;肺充血、淤血;心臟表面血管怒張,呈樹枝狀。
(四)實驗室檢驗 取病死兔空腸、回腸和盲腸內容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兩端稍鈍圓的革蘭氏陽性桿菌。接種肉湯培養基,37℃培養,5~6 h后培養基變混濁,并產生大量氣體,培養物涂片,染色鏡檢,發現兩端稍鈍圓的革蘭氏陽性桿菌。用中國獸藥監察所生產的魏氏梭菌血清作交叉凝集試驗,診斷為魏氏梭菌病。
(五)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合理搭配飼料,尤其是粗纖維不可缺少。搞好飲食衛生,禁喂發霉變質的飼料。
2.定期注射家兔三聯苗(巴氏桿菌、魏氏梭菌、兔瘟三聯苗),仔兔斷乳后進行第1次注射,以后每年2次。
3.全群投藥,用0.2%土霉素拌料,連喂7 d,用0.02%氟哌酸拌料,連喂3 d。出現癥狀的兔用生理鹽水稀釋的恩諾沙星靜脈注射,同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只20萬單位,每日2次,連用3~5 d。一星期后該兔場未出現新病例,病兔逐漸康復,完全控制了該病的流行。
(六)診治體會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主要侵害1~3月齡兔,一般毛用兔和獺兔最易發病。
2.飼養管理不良及各種應激因素可誘發本病,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應用魏氏梭菌滅活苗作預防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3.僅靠剖檢手段進行診斷,已經成為過去,現只能作為輔助診斷而已,尤其是傳染性疾病,必須緊緊地依靠實驗室檢驗,才能作出科學的診斷。
4.一切養殖用具,必須經徹底消毒后方可使用,以免造成污染、發病和死亡。
本病目前雖不是常見病,但此病來勢兇猛,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應引起家兔飼養戶和獸醫人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