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仙
(河南理工大學政法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標準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是目前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所謂農業標準化就是指以農業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農業標準的國際化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并通過示范加以推廣,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基礎工作,直接關系到實現農業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等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我國自1991年國家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認證管理條例》后,全國各地開始對農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在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精神的指引下,我國農業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部門紛紛設置標準化管理機構;理論界及政府層面圍繞農業標準化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關系,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體系、途徑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推進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發展園藝作物標準生產基地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要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研究者關注的側重點轉向推進菜籃子產品標準生產、園藝作物標準生產基地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等方面。
河南是我國重要的農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位置。河南農業標準化戰略實施進程及其模式創新程度,事關國家農業標準化戰略全局。近年來,河南省在推進現代農業模式創新和農業標準化戰略方面采取了諸多積極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省內部分專家學者就河南農產品種植技術、無公害產品生產等農業標準化技術層面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探索;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的經驗介紹、農產品質量檢驗標準及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及實際工作者層面。
本文試用SWOT分析法,在深入開展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河南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的優劣勢因素、機遇和面對的挑戰,總結其經驗教訓,試從宏觀對策和微觀措施的結合上,探尋河南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河南省政府及相關決策部門制定農業標準化政策和科學決策服務,進一步推動河南以及其他中部傳統農區(欠發達)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和戰略實施進程。
標準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是目前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所謂農業標準化就是指以農業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農業標準化的內涵就是指農業生產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健全規范化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農業標準化的對象主要有:農產品種子的品種、規格、質量、安全、衛生要求;試驗、檢驗、包裝、儲存、運輸、使用方法;生產技術、管理技術、術語、符號、代號等。農業標準化體系主要是圍繞農林牧副漁各業,制定的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系列標準的總和,包括為農業服務的化工、水利、機械、環保和農村能源等方面的標準。農業標準化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有農業基礎標準;種子、種苗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環境保護標準;衛生標準;農業工程和工程構件標準;管理標準等[1]。
現代農業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與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武裝的農業。農業現代化則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多層面演進的過程,主要是指機械、生物、化學、生態等廣泛運用于農業的總稱。農業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是化“農”,就是農民比重大幅減少、農業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歷史演進過程;農業產業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指農業的發展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為支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2]。它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上述范疇的關系表現為:農業標準的國際化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前提;農業產業化又是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有效手段;而農業標準化、農業產業化都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3]。
當今的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是以高度的標準化為基礎生產的,所有農產品基本上都實現了標準化。尤其以農產品質量的標準化更為具體、完善。農產品從新品種選育的區域試驗和特性試驗,到播種、收獲、加工整理、包裝上市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國,其清潔農產品的每個生產環節,都強調標準化,以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協作方式、管理方式進行生產,有效地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4]。例如在日本,農民生產農產品從品種選育到不同生長期都有一套嚴格規范的工藝,所有農產品進入市場前都要按一定標準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分級,等外級的農產品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只能作為加工原料。法國農產品質量識別標志制度也非常嚴格,其內容很全面,如,優質產品使用優質標簽等。瑞士的有機農業監測體系,是瑞士政府根據歐盟法律正式批準,并經國際有機運動聯盟認可的瑞士農產品檢測機構[5]。
目前我國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并通過示范加以推廣,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基礎工作,直接關系到實現農業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等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自1996年10月國家第三次全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會議以來,在各地方、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標準化普遍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隨著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農業標準化深入實施面臨著一些新形勢、新問題,亟待我們提高認識,付諸行動,加以解決。
(1)農業資源稟賦優良,農牧業生產得天獨厚。河南地處中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動植物種類繁多。可以說,河南農業是我國南北農業多元交匯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北方農業的一個縮影。(2)有著豐富的農業耕作經驗和人文農學哲理。歷史上的河南有著豐富的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經驗,并貫徹和實踐了富于哲理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和“三宜”(因時、因地、因物制宜)原則的農學理論,為農業標準化戰略實施奠定了技術基礎與人文底蘊[6]。(3)農業區位優勢突出。河南的黃淮平原經濟區地處中原大地,地勢開闊,土地肥沃,農業基礎雄厚,是國家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素有“中原糧倉”之稱。北起新鄉、南至漯河,包括鄭州都市農業圈在內的沿京廣鐵路的“新漯大農業產業帶”的形成,對全省農業標準化戰略實施起推動作用。(4)河南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主要產區,尤其是小麥生產近年來連年豐產,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實踐證明,河南省實施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
2.2.1 客觀條件造成的劣勢 (1)人地矛盾突出。近年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流,農業標準化工作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文化知識的領頭人。(2)農業資源雄厚與部分農區資源利用不足的現象并存,部分傳統農區農業環境不斷惡化等條件制約著農業標準化戰略實施的進程。(3)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程度還不高,農業科技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農業防災、防風險體系尚不健全,給全省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帶來一定困難。
2.2.2 主觀因素導致的劣勢 (1)傳統農區農戶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村基層重視不夠,宣傳不到位,推廣、實施力度不大。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標準化還不了解,實施標準還不能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2)由于目前國家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監測標準尚未完全與國際接軌,特別是部分農產品的質量分級標準缺乏公正、客觀、科學的依據,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推廣嚴重脫節,存在著重制定標準輕實施等現象。(3)農業標準體系不夠健全,監測機構和法規體系不完善,認證不規范,執行不嚴格,監測手段落后,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以及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監測多數還停留在感官評判階段,使得部分農產品質量不高。
(1)中央支農政策調整帶來的機遇。在黨的“三農政策”的支持下,河南堅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采取大力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推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經營等措施,農業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給農業標準化工作提供了有利機遇。(2)黨中央、國務院確立的中部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戰略定位,使河南農業標準化實施工作面臨著最好的時期。(3)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工作進展順利。全省確立的第一批51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工作扎實推進,后續認定工作正在積極展開。(4)河南省由“大糧倉”向“大廚房”的戰略轉變,為全省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帶來了機遇。目前河南小麥單產逐步實現“一高一低”(即高效和盡量降低生產成本)的好局面。
(1)長期以來,國家以汲取農民和農業剩余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中國“三農”領域累積問題很多、矛盾很深、化解難度很大。加上河南省內農業資源、地理位置級差及環境級差因素所致,農業標準化工作呈不平衡現狀。省內“四大經濟區”中的中原城市群,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農業標準化科技人才隊伍和技術創新能力;黃淮經濟區農業資源優勢突出,水資源較為充沛,農村人口多,但農業科技人才較短缺;豫西豫西南經濟區在4個經濟區中屬人口密度最低的區域,該經濟區人力資源、水資源均較為豐富;豫北經濟區人力資源富足,水資源相對缺乏,在全省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比重相對穩定。在全省確立的51個第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中,中原城市群26個,占50.90%;黃淮經濟區11個,占21.56%;豫北經濟區7個,占13.72%;豫西豫西南經濟區7個,占13.72%。這種不平衡狀況給全省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帶來了極大挑戰。(2)省內傳統農區農業比重較大的區域,農業產業鏈條普遍較短,科技支撐力量比較薄弱,現有的產業規模和經濟基礎與發達地區相比,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多數傳統農區面臨著農業建設資金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標準化體系實施中專業人才不足等困境和問題。這都不同程度影響著農業標準化模式的創新。(3)面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和廣泛合作的挑戰。實踐證明,推行農業標準化,關鍵在于農戶真正能運用標準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7]。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人口6 908萬人,占全省人口71.1%。全省僅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183萬戶,占農戶總數的9.2%。單個農戶家庭仍然是河南農業經營的基本單位和農業生產的主體,不利于推行標準化技術以及統一操作規范和技術規程。農業部要求,到2010年,30%的農戶要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成員[8]。河南面臨緊迫而又艱巨的挑戰。
近年來,全省示范縣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普及了農業標準化知識,提高了農業標準化意識,農業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構建了示范推廣體系,保證了農業標準的實施,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檔次,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民增收。總結其基本經驗,和全國其他地方略同,主要有:領導重視、健全組織;廣泛宣傳、增強意識;增加投入、企業參與;搞好服務、加強培訓;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等。
3.2.1 有效方法 一是正確選擇項目和龍頭企業;二是行業協會模式必須有經濟利益驅動;三是農業標準化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還必須借助市場利益來驅動;四是靠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戶的積極配合;五是健全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實行行業協會自律,并由政府主導最終通過行業協會實施農業標準化。
3.2.2 特點 傳統農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推行起來難度大,上緊下松。
3.2.3 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如能做到示范工作和普及工作并進;示范工作力度、進度與扎實度并行,將會大力推動農業標準化模式創新。
其大致包括:(1)堅持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的原則;(2)堅持市場引導,農戶參與的原則;(3)堅持龍頭企業為主,帶動農業合作組織的原則;(4)堅持面向國際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原則等。
3.4.1 發揮優勢 一是要按照全面優化、調整和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布局農業經濟結構的思路,優化省內各經濟區域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的農業資源配置,進一步確定糧棉油等農產品主產區,確立龍頭企業,確認標準化農產品品牌。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全面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保證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加強各經濟區域內農業科技力量的整合,進一步優化農業標準化工程資源,按省內經濟區域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計量、監督檢查等大型研究機構和執行中心。
3.4.2 弱化劣勢 一是針對部分農區農業環境惡化現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力、人力、物力投入。二是繼續實施“標準惠農”工程,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和商品率。由各縣(市)質監局牽頭制訂農業技術規范,組織培訓既懂農業又懂農業標準化的能人,幫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9]。三是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監督檢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農業標準化標準,杜絕制定和實施標準的自發和分散現象,進一步完善主導產品標準化生產的配套設施。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縮短標準制定周期和減少標齡,并及時修訂和提高標準水平,使廣大傳統農區農產品質量跟上市場變化的需要,滿足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的需要。
3.4.3 把握契機 充分利用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的成功經驗,繼續加強農業標準化科研與技術開發工作;以國家政策鼓勵為契機,全方位、多層次推進農業標準化戰略,努力促進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以農業標準化推動農業現代化。
3.4.4 直面挑戰 第一,加強對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健全農業標準化工程的綜合管理保障體系;第二,構建河南傳統農區現代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第三,加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第四,分區域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農產品質量品牌,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農產品品牌是特定農產品的標志,它可以以一種簡單的形式把農產品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品牌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程度。所以,建設農產品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市場號召力的龍頭企業,將品牌做大做強,讓品牌成為名牌,讓品牌實至名歸,從而滿足國內乃至國際市場對產品的要求,這是提高河南農業整體競爭力的前提和農業標準化實現程度的重要體現,也是使河南農業企業在新時期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10]。
[1] 姚於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EB/OL].(2008-07-04).http://www.sxagri.gov.cn.
[2] 李紅.知識經濟與農業產業化 [J].理論觀察,2007,44(2):107.
[3] 董艷敏.永濟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研究 [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6):72-75.
[4] 姚於康.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清潔生產基本經濟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9(7):14.
[5] 金少勝,胡亦俊,周潔紅.日本農業標準化實施體系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0(5):2-4.
[6] 胡廷積.河南農業發展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7] 王芳,陳松,樊紅平,等.農戶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的理論和實證分析——以河南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7,28(12):75.
[8] 王曉梅,翟娟娟.河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問題、對策及模式[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3):77-79.
[9] 張晉軍.發揮職能作用促進新農村建設[J].山西農業(村委主任版),2007(5):31.
[10] 汪明萌.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淺析 [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