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偉 王德發
目前,由于建筑市場不規范等種種原因,使得建設工程中容易出現合同爭議。合同爭議,又稱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履行情況和不履行后果產生爭議,或對違約責任承擔所產生的不同看法。由于建設工程合同履行周期長,涉及法律關系多,發生合同爭議是比較常見和正常的。建設工程合同直接關系到建設工程的質量、工期和投資效益,且合同爭議的標的往往金額巨大。因此,合同爭議能否及時和適當的解決,直接關系到合同雙方的經濟利益,決定著建設工程合同目的能否最終實現。
通常,解決建設工程合同爭議有和解與調解、仲裁、訴訟幾種方式。本文主要闡述和解與調解這兩種解決建設工程合同爭議的方法。《合同法》、《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對合同糾紛都有可以和解或調解的規定。但要明確的是,和解與調解不屬于法律程序,不受法律制約,是非對抗性的處理爭議方法。
和解是指合同當事人發生爭議后,在沒有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在自愿互諒的基礎上,就已經發生的爭議進行談判達成協議,自行解決爭議的一種方式。
和解不傷合同雙方的感情,有利于維持和發展雙方的合作關系,其方式和程序十分靈活,節省開支和時間。工程合同雙方當事人遇到爭議和糾紛時,一般都愿意先進行和解。但如果爭議所涉及的金額巨大或爭議雙方分歧嚴重,或者一方故意毀約沒有和解的誠意時,就無法以和解的方式解決了。由于和解協議缺乏法律強制履行效力,因而和解解決爭議的方法有自身的局限性。鑒于此,我國法律既重視和解解決爭議的作用,同時又不把它作為唯一的方式,而是允許爭議當事人在進行和解解決糾紛無效之時,可以調解、仲裁或訴訟途徑解決。
談判和解解決爭議時,首先要做好談判解決爭議的各種準備,現場監理工程師應認真做好充分準備,包括談判解決糾紛所需的證明材料,準備有妥協余地的預備方案;其次要采取多種靈活的協商談判方法進行多層次協商,包括利用會外協商方式緩和爭議,利用中間人進行說服工作等。雙方要確定談判的基本原則和正確態度,要恪守合同、尊重事實,公平合理、平等互利,談判雙方要講究方式方法,并作好多種準備。
調解是指合同當事人于爭議發生后,在第三者的主持下,根據事實和法律,經過第三者的說服與勸解,爭議雙方互諒、互讓,自愿達成協議,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
調解與和解一樣,也具有方法靈活、程序簡便、節省時間和費用、不傷爭議雙方感情的特點。此外,調解還有獨有的特點:有利于爭議的公正解決;便于當事人雙方較為冷靜、理智地考慮問題。因此,我國法律歷來重視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的積極作用。但調解能否成功必須依賴于雙方的善意和誠意,不適用涉及重大經濟利益或雙方分歧嚴重的合同爭議。而且雙方當事人經調解所達成的協議對雙方當事人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在執行上存在較大的困難。
這里的“第三者”可以是仲裁機構及法院,也可以是其他組織和個人。根據“第三者”的不同,調解可分為下列幾種:仲裁機構調解;聯合調解——它是涉外合同爭議中,由當事人雙方所屬國的仲裁機構分別派出數量相等的人員組成的“聯合調解委員會”來調解;法院調解;專門機構調解——我國的專門調解機構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北京調解中心及設在各省、市分會中的涉外經濟爭議調解機構;其他民間組織和個人調解——這種調解的主持人不負有專門調解職能,而是基于雙方當事人的信賴進行調解。
調解是根據糾紛雙方的意愿進行的。糾紛雙方在開始調解程序之前或者調解之中可達成一項協議,寫明雙方接受調解人提出的解決糾紛的建議,并將雙方由此而簽定的協議作為終局的和有約束力的條件。上述做法可以得到仲裁庭或法庭的支持。通常情況下,調解方式與其他解決糾紛的方式并沒有矛盾。
和解與調解解決合同爭議要本著自愿、依法、公平和公正的原則進行。根據法律規定,凡是經過和解或調解而使合同糾紛達成協議的,都要依法制作調解書或裁決書,在和解或調解書生效之前當事人不和解或調解反悔的,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應及時作出裁決或判決。
施工合同糾紛的處理會花費雙方當事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影響雙方的合作基礎和未來的合作關系,并會影響施工項目最終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施工合同雙方當事人必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和減少施工合同糾紛的產生,或以最小的代價合理處理施工合同糾紛。■